目前中国有五大港口区,分别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和北部湾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利益驱动下,沿海省份建港需求强烈。以山东省为例,北起滨州、潍坊、烟台,南至青岛董家口、日照,都在建设港口。刘曙光认为,“各地纷纷建港无疑会造成港口过剩发展,尽管这可能是阶段性的过剩,但还是会引发一系列的地方冲突。”在刘看来,建港热反映了国家科学利用海洋的初衷和地方政府追逐短期利益的矛盾。
新兴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从1978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首次提出海洋经济一说,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海洋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四大产业发展成十三大产业。根据《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传统的四大产业如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的增量占全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2%。而海洋新兴产业尽管所占比重不高,但前景值得期待。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8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在刘洪滨看来,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水利用业前景光明。“目前海水淡化的技术已经日渐成熟,淡化水的成本在每吨4至6元,而自来水的成本在3元左右,价格差距不大。而且南水北调会需要修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这也无形中提高了水的成本,所以未来在沿海地区普及淡化水的可能性非常大。”
刘曙光认为,目前中国新兴海洋产业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高新技术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最大难题。”以海洋能源为例,这一新兴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论是海洋风能,还是近年来涌现的温差能、洋流能、潮汐能,我国在设计研发上都没有优势,关键设备只能从国外成套进口。
另一方面,海洋污染也是中国沿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作用。奥运会前夕在青岛爆发的浒苔就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刘洪滨教授指出,“在发达国家,沿海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开发强度高,污染范围小。而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很少能见到自然形成的海岸线,只要条件允许,都已经被开发利用。”
三大区域
国家海洋局将中国海洋经济按照地域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根据2009年国家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字,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公报显示,三大区域的海洋产业均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但又各有侧重。刘洪滨介绍说,“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打造了以交通运输业、金融、航空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群。珠三角以城市群为主,经济总量大,对外开放度高,核电资源有优势。环渤海地区城市相对分散,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但旅游产业发展较快,沿岸的青岛、大连包括秦皇岛一带都是海滨旅游胜地。”
中国海洋区域经济三分天下,带动了东南沿海省份地方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地区间也出现了产业差异化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局面。
刘曙光认为,适度的重复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表现,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正常表现。但过度和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市场的过剩。目前我国的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存在着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与此同时,高端产业的发展又都相对滞后。
在刘看来,政府应该鼓励扶植高端海洋产业,限制密集型低端产业,引导中国海洋经济形成高中低端全覆盖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