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胜夫妇:“舌尖”里走出的代言人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内- 社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黄国胜夫妇:“舌尖”里走出的代言人
本网记者 陈姌 • 2012-06-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6月20日,黄国胜(左三)与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国慧在签约仪式现场握手庆祝,正式出任“西贝黄馍馍”形象代言人。(本刊记者 姜小英摄)

2012年5月以前,在家乡陕西绥德县亢家沟做了8年黄馍馍的黄国胜、吴桂珍夫妇最远只到过省会西安。这对目不识丁、年近花甲的农民夫妇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新闻人物,来到首都北京;更没想到“代言人”这个极具商业意味的名头会安在自己身上,而且还是给自己的手艺代言。

6月20日,黄氏夫妇在北京受聘成为西北菜餐饮企业西贝的“西贝黄馍馍”代言人,并将向该企业的面点师传授黄馍馍制作技艺。发布会现场,面对各路媒体的长枪短炮,夫妇俩轮流发言表达感激与喜悦之情。浓重的乡音、质朴的发言、纯熟的技艺展示以及淳朴的笑容,丝毫不见紧张——这份淡定源于对手艺的自信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一夜爆红”的8分钟

让黄氏夫妇和他们的手工黄馍馍走出绥德、走进亿万观众视野的,是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七集纪录片。5月14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载体,选取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人与食物的故事,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以及隐藏在食物背后中国人千百年来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与哲学。

由黄土高原最主要农作物糜子(又称黍)做成的黄馍馍因其浓郁的陕西特色而入选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脚本。2011年底,摄制组找到号称做馍馍“绥德第一名”的黄国胜、吴桂珍夫妇,用了5天时间实地拍摄手工黄馍馍从制作到售卖的全过程。

黄馍馍的制作工艺,用吴桂珍的话说,“三天就能学会”。制作从农历十一月开始,三天为一个周期。硬糜子与软糜子以7:3的比例调和,用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石碾。碾过的糜子经过细筛以后上锅炒。炒好后和成面团,在缸里发酵一夜。包的时候可以添加蒸煮好的、由红枣和豆类挤压合成的豆枣泥作为馅料。每隔三天,黄国胜就会载着刚刚出锅的700多个黄馍馍骑1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5公里外的县城售卖,一元钱一个。两个月售出的15000个黄馍馍刨除成本,可以带来8000元的收入。

5月15日播出的短短8分钟影像,黄国胜浓郁西北腔的叫卖声、憨厚的笑容、推销黄馍馍的自信、拒绝讨价还价的坚持、劳作时哼唱的民谣、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绥德、老黄、黄馍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的相关结果有15900个;与“绥德”有关的网上论坛里,“老黄”、“黄馍馍”也是发帖与跟帖最高的话题;不少外地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黄氏夫妇,希望洽谈合作事宜。

“大家都说我上了电视了。我完全没想到(自己出名了)。”面对“一夜爆红”的事实,黄国胜对记者如是说。

 

代言人的由来

巧合的是,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国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之一。

“我看片子里的每一种食物都流口水——真想到那个地方吃到那个食物。然后就想,要是这个食物能在北京吃到,那就更好了!”贾国龙回忆道。

看到有黄氏夫妇出现的片段时,贾国龙发现绥德距离自己的老家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很近,只需半天车程。人在老家的贾国龙内心有股强烈的冲动:一定要找到黄氏夫妇和他们的黄馍馍。

6月初,贾国龙与几个朋友开车从包头出发,辗转来到黄氏夫妇居住的窑洞,探讨派人来学技术、在北京售卖黄馍馍的可行性。

黄氏夫妇虽然被贾国龙的诚意感动,但要征求儿女的意见。35岁的大女儿黄艳霞在距离绥德县约100公里外的榆林市经营一家饭馆;30岁的儿子黄艳雄则在榆林当货车司机。贾国龙邀请黄氏一家到北京,一方面参观游览,另一方面到店面实地考察。

在去榆林的路上,贾国龙发了一条微博:“老黄夫妇朴实、老实、可爱至极,我已下定决心请他们到北京,为他们搭一个平台,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地道的陕北黄馍馍。”并贴出与黄氏夫妇的合影。令贾国龙感到意外的是,这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被转发了311次,收到评论145条——既有称赞他“市场嗅觉灵敏”、“好心人”、“有眼光、有魄力”的;也有诸如“赤裸裸的商业炒作”、“奸商”、“是改善老黄的生活还是改善自己的生活?”的质疑和负面评价。

“看到这些评论,我感觉很沉重,”贾国龙坦言,“但我还是坚持请老黄他们来北京看天安门、吃烤鸭、爬长城。”

结束首次北京之旅后,黄氏一家回到老家。贾国龙给了他们10天时间考虑合作事宜。最终,黄国胜、吴桂珍夫妇以三年30万的价格成为“西贝黄馍馍”代言人,并被聘为技术指导。黄氏夫妇每年将抽出一个月的农闲时间,赴西贝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分店,将黄馍馍制作技艺传授给西贝的面点师。

 

变味儿的黄馍馍?

根据协议,黄馍馍将于八月份开始销售,单价为三元。民间风味联手餐饮连锁企业,可以为食客提供更多选择;但也有不少人担心黄氏夫妇的黄馍馍一旦进了城,脱离了石碾、窑洞这些最天然的环境,质朴的味道便会消失殆尽。

对此,贾国龙给出的答案是“收购当地的纯天然原料,并已购买模拟传统石碾的日本产动力石磨,以保证原汁原味。”

西贝餐饮研发中心面点督导师崔晓燕是第一个向黄氏夫妇正式拜师学艺的人。祖籍陕西、已有15年从业经验的她对掌握黄馍馍技艺充满信心。“制作的关键是动作。同时,面的软硬度要拿捏好。如果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请教他们。多练习应该没问题的,”她笑着说。

崔晓燕表示,培训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与黄氏夫妇确定制作的标准化。有了量化标准,面向100名面点师的大规模培训才能顺利开展。

除了代言、培训,贾国龙表示,双方的合作意向还包括黄馍馍的商标注册等。

黄艳雄告诉记者,父母会用代言酬劳在家乡地势相对平坦的山脚下修建可供全家居住的新窑洞;自己和妻子也计划在年底之前开一间售卖黄馍馍的小店铺,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我们一出来,家里的60亩地,还有驴呀、狗呀、猫呀,都没人管了,”吴桂珍感叹道,“我们那里是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就没有收成。北京好是好,但跟家比,还是家里好!”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共党员总数达8260.2万
国务院:对腐败案件和犯罪线索要彻查到底
中国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我国出台办法明确高温作业防暑降温措施
十多万名中国孤残儿童通过涉外收养回归家庭
意德总理承诺团结一致共克危机
瑞士政府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
联合国机构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新标准
转型十年 中国理念
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专题导航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从未间断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文化基因,而且是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