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生存
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一批加入的十个国家之一。从那一刻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了加速发展。
重视非遗保护的国际工作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建立自己国内的非遗保护体系。2006年,528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各地也在评选省级、市级的非遗项目。
同年,中国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旨在帮助更多的公众建立非遗保护意识。而经过多年的准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做了多年非遗保护工作的贺艳春对这项新的法律表示肯定:"非遗法对申报程序有了非常细致的规定。如果一切工作都能按照法律中规定的执行,非遗的工作会更加顺利。"
贺艳春表示,现在国家层面对非遗保护非常重视,制定了许多很好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基层实施起来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非遗保护还是一项新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和过去相比,非遗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的。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非遗是什么,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意识,"贺艳春说。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央已经投入了五千万作为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然而即使是如此巨大的数字,针对实际需要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资金援助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许多专家都认为更重要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进入自给的良性循环。
王作楫表示,现在非遗保护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庙会、展览、节庆活动或举办技艺比赛等各种机会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过去我们提倡以商养文,现在我们应该支持以文行商,"王作楫说。在王作楫看来,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全国人大和文代会都把非遗保护提到了议程上来,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发展,企业应该放心大胆的多投资。
"企业的投资能给非遗带来希望,也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投资绝对不会是一个会后悔的选择。文化创意产业这片土地上,撒什么种子都会收获的,"王作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