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文化面临现代生活方式挑战
历经数百年风霜雨打,福建土楼傲然挺立于群山之间,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随着城乡的全面进步,土楼也面临着生存压力。
首先是土楼内逐群而居、门户相连、房间内没有卫生设施的居住方式,受到现代青年一代追求独立、相对单独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在土楼周边,早已出现更多的非土楼建筑,砖瓦水泥结构,方块简洁的普通住宅样式,成为山里人更主流的生活追求。
其次,土楼建造方式受到现代化大生产的冲击。传统土楼建造工艺复杂,时间较长。土楼的基础是打造土墙砖,土墙砖一般厚度在1 米3至1米5 ,高四五十公分,长90公分左右。要将当地砂土、粘土等多种土质混合夯压,土砖间再掺以木条、竹片等加固,土楼内见不到烟卤,烟道在建墙时就一次性埋藏在墙内。土楼工艺精湛,土楼王子振成楼建造时,采用了中式琉璃瓦、木刻门窗、暗藏式下水道等,还采用了西式铸铁花栏杆、戏台包厢等手法,中西合璧,美不胜收。当然土楼建造耗资颇多,振成楼就花掉大洋8万,耗时5年。这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其他的现代生活需求也影响着土楼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土楼及其土楼文化,是福建土楼地区人民特别是当地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
土楼文化传承: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一个轻雾蒙蒙的清晨,我们见到了永定县委书记毛高良先生。这个60后的县里一把手,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正和县里同志研究着、实践着。他们目前在三个方向保护和发展着土楼及其文化:一是强力推动土楼旅游,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二是整理创新以土楼文化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如土楼神韵音乐会等,在世界客家大会期间演出,并进军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好评如潮;三是积极推进土楼文化走出去,有关土楼建筑展览作为中国文化项目,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广受好评。今年,他们又与台湾合作开展客家文化对歌活动,增进两岸客家人的感情。
土楼是创新的产物,是内地避乱者在不得已恶劣环境下,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他乡创造出来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土楼是文化的产物,是特殊的建筑样式,文化意义极大。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土楼文化保存下去、发展下去。土楼的生存与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与生活便利,改造、设计新式土楼。将大家庭的环境与小家庭的私密性更好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目前在土楼出没的地区,一些游客接待中心和酒店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建设,用砖头和钢筋、混凝土建造出新型圆形围屋,但百姓住房尚没有见到新型的围屋。如何根据现实生活变化,创新土楼空间,增加现代生活条件,进而传承土楼文化,任重道远。
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国际旅游界的关注,前来土楼地区参观的国外游客逐渐增加。但有关福建土楼的外语介绍资料和外语旅游手册,包括音像资料基本上还是空白。这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更不利于土楼旅游的大规模发展。因此,要组织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宣传品的配套开发。
福建土楼由永定县和南靖县、华安县三地土楼组成,尤以前两个县为多。仅永定客家土楼就有23000多个,相当可观。但永定属于龙岩市,南靖属于漳州市,尽管两家是联合申遗,但在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福建土楼品牌上还缺乏统一管理,从厦门去往土楼地区,首先经过漳州南靖地区,再往西走,才能进入永定土楼地区。一路上,路标很少而且指向不清。特别是南靖与永定交界地区的路标更是稀少且不明确,给游客特别是自驾游游客带来非常大的不便。如果当地政府能够从方便出行角度出发,对路标进行系统性的规划设计,一定会造福于国内外游客,也必然会更有利于整个福建土楼旅游业的共同开发。
(作者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