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海归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杨建华介绍说,近10年来,到中关村创业的海归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在中关村创业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海归人才超过1.5万名,活跃在中关村由海归人才创办的企业达3000多家。
杨建华说,在中关村实施科技自主创新的大多是海归人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三个学位的邓中翰,1999年回国在中关村创办了中星微电子公司,研发了系列数字影像芯片,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邓中翰也于200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工学博士的文剑平,2001年7月回国后在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膜生物反应器应用技术领域处于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平,是唯一可与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竞争的中国企业。
杨建华说,为吸引、聚集海外学子来中关村创业,中关村建立了创业服务、创投孵化、资源共享、融资推介、职业发展、资金支持等六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中关村实施了“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以吸引和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我们初步的目标是,两年内吸引和聚集150名以上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投资家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杨建华说。对于进入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高端领军人才,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杨建华说,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为高端领军人才在京居留和出入境、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对持有外籍护照的高端领军人才,根据需要,可办理2至5年期多次入境签证;符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外国人,根据个人意愿,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2009年3月国务院给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中关村最终要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年)》对中关村的国际目标做出了具体安排。
中关村支持园区内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海外维权,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活动,并探索建设一批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搭建企业国际化支撑服务平台。
杨建华说,中关村支持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等为中关村示范区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中关村更欢迎各类国际产业组织落户中关村,深化中关村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杨建华还指出,中关村还支持园区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提高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我们提出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也不是封闭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是强调在开放的条件下提高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自主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也不排斥国际合作。”杨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