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首届“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学校校长会议在京召开。图片提供:北京德国文化中心 歌德学院(中国)
10月22日至24日,首届“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学校校长会议在京召开。35所参与PASCH项目的中小学校长同包括歌德学院在内的德国在华几大教育机构的德语教育专家深入交流了中小学德语教学的经验,共同探讨德语作为一门课程在当今中国中学的发展以及中国中学毕业生的留德前景。
据悉,由德国外交部发起的“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项目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由至少1000所伙伴学校组成的遍布全球的网络,从而唤起青少年对当代德国的兴趣与热情。该项目自2008年在中国实施以来,已有来自新疆、陕西、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重庆和广东的35所中学加入,开设了德语课程。此外,PASCH项目还得到了两国教育部的支持:2010年5月27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博士和德国外交部国务部长科尔内利娅•皮珀女士(Cornelia Pieper)共同签署了一项备忘录,重申在“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倡议的中国中学的德语课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中德中学和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出席会议的歌德学院中国区总院长阿克曼在发言中表示,过去德中文化交流主要是在大学间,像他这样学习汉学的德国人一般在二十岁之后才有机会真正接触中国。而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小学或者中学时期的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外语学习者,年龄越小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我很高兴看到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35所中国学校的学生们有机会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接触德语和德国文化。这给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阿克曼说。
据了解,歌德学院作为该项目在华的执行机构,为促进中学德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包括教师培训、教学材料、学生赴德参加国际语言班奖学金等方面的广泛支持。
歌德学院PASCH课程专家费杭(Sebastian Vötter)介绍歌德学院参与此项目的初衷时讲道:“歌德学院作为在华的权威德语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担负着德语培训与教学的重任。随着中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德语为代表的小语种学习前景在这里也被更加看好,学习者也有非常明显的年轻化趋向。中国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愿意让孩子接触外国文化,学几门外语。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项目自2008年起在中国开始展开。”
参会的中学校长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介绍了各自学校开展德语课程以来学生、以及家长的反馈,交流了德语教学方面的经验,并且为PASCH项目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
来自深圳中学国际课程处的主任高青老师表示,PASCH项目在深圳中学开展以来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很多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这样的项目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也为很多学生在将来出国留学深造方面增加了机会。
武汉常青第一学校校长武明恩则在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表示,他们学校是通过“德中同行”活动于2009年加入PASCH项目的。尽管开设德语课的时间不长,但德语课在过去的一年中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为此,学校还特地聘请了两名专职德语老师。“当然,参加此次‘校长会议’主要是本着向别的同行学习在德语教学方面的经验来的。”武校长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届“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学校校长会议有很多校方代表来自中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比如:湖北啤酒学校、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对于将职业学校加入PASCH项目中,歌德学院PASCH课程专家费杭(Sebastian Vötter)向记者说明了原因:“事实上,PASCH项目主要是针对中国普通中学的,但是,之所以也引入了一些职业学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在中国有这么多的德国企业需要工作人员,如果既可以掌握一门技术,又可以懂一些德语知识,那么,对于这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就可以多一项就业优势了。而对于德国在华企业来说,找到这些既懂技术、又懂语言的雇员,也有利于其专业知识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来自广州旅游商贸学校的李灿佳校长介绍了德语课在该校开展的情况:广州旅游商贸学校开设德语专业的目标主要是为在广东地区一带设立分公司的德国企业培养掌握德语的初级文员。“事实证明,这些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德语水平都得到了德国雇主的认可。”他说。不过,李灿佳校长也在其分组讨论中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机构开设德语课所面临的困难。他表示,由于德语在教育部的教学大纲里并未被设定为主要科目,而学校的教材采购必须通过各地教委统一安排,教委每年采购的根据则是教学大纲,因此,每年学校教材的采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麻烦。他希望,PASCH项目能够通过官方渠道,提出把德语教育列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中,以解决中国设立德语课的职业教育机构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