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公平性:2006年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 2007-02-04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缩小“鸿沟”

 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目睹,东部地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一些地方的农村教育已经到了如此“让人心寒”的地步。
    “农村老师端着大茶缸上课,你们猜茶缸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放学后,教室是空空的?为什么老师要在地上备课?” 这位教育行政官员自问自答地说,“茶缸里面是粉笔头,因为没钱买粉笔呀,只好用了又用,直到剩一点点没法用了。空空的教室是因为课桌椅是学生自己带去的,没人给老师准备课桌,老师只好把课本放地上。”  

 有一年冬天,齐涛到辖区内某县的一个农村中心学校了解情况,他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学生宿舍也没有玻璃。于是,他向该学校校长建议,用报纸糊上窗户,这样可以挡住些外面刮来的寒风。可校长的回答是,糊上报纸里面就看不见光了,塑料纸透光可学校又买不起。
   “孩子那个苦啊,我看后真想掉泪。”齐涛说。
    其实,像这么穷的农村学校在中国并非少数,而穷的根源却与中国实行的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特殊的教育政策,始于新中国建立(1949年)初期,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碍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中央政府为了“快出人才”,只能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城市和一些重点建设的大学。可是,5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制度非但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反而在一些地方被强化。
    目前,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按法律规定应该达到4%,这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左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有1.5亿在农村。可是,本来就少的国家中小学教育经费,只有不足40%投向了农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东海海域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温家宝:坚定不移推进中日各领域对话合作
铁道部称实名购票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
今起我国将有大范围雨雪 影响春运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主要任务公布
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
美国希望韩国加入反导系统
四省市代省长、代市长通过正式任命 西藏选出新主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