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鸿沟”
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目睹,东部地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一些地方的农村教育已经到了如此“让人心寒”的地步。
“农村老师端着大茶缸上课,你们猜茶缸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放学后,教室是空空的?为什么老师要在地上备课?” 这位教育行政官员自问自答地说,“茶缸里面是粉笔头,因为没钱买粉笔呀,只好用了又用,直到剩一点点没法用了。空空的教室是因为课桌椅是学生自己带去的,没人给老师准备课桌,老师只好把课本放地上。”
有一年冬天,齐涛到辖区内某县的一个农村中心学校了解情况,他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学生宿舍也没有玻璃。于是,他向该学校校长建议,用报纸糊上窗户,这样可以挡住些外面刮来的寒风。可校长的回答是,糊上报纸里面就看不见光了,塑料纸透光可学校又买不起。
“孩子那个苦啊,我看后真想掉泪。”齐涛说。
其实,像这么穷的农村学校在中国并非少数,而穷的根源却与中国实行的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特殊的教育政策,始于新中国建立(1949年)初期,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碍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中央政府为了“快出人才”,只能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城市和一些重点建设的大学。可是,5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制度非但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反而在一些地方被强化。
目前,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按法律规定应该达到4%,这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左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有1.5亿在农村。可是,本来就少的国家中小学教育经费,只有不足40%投向了农村。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