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10周年纪实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内- 健康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10周年纪实
• 2011-08-24 • 来源:国防部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2011年3月日本地震,他们星夜驰援;2010年1月海地地震,他们紧急出发;2004年12月印尼地震,他们直扑一线……

有人说他们是拯救生命的天使;有人说他们是点亮未来的希望;有人说他们是联结友谊的纽带……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光荣的中国国际救援队。

成立10年,这支队伍先后9次走出国门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累计行程十余万公里,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受灾国的信任、外国同行的肯定和国际社会的赞许。

成立10年,这支队伍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事业增添了一份宝贵的中国力量。

回首这支队伍10年的发展足迹,每一个脚印都浸满了队员们的拼搏与奉献,每一个步伐都彰显着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一年国内 两年国际

创造形成救援能力的中国速度

2001年4月27日,北京,中央警卫局礼堂。国务院相关部门,中国地震局、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官兵、武警总医院医务人员400余人,屏气凝神,翘首以盼,等待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15时许,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庄严宣布: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并亲手向队员们授予一面鲜红的队旗。那一刻,中国第一支地震灾害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诞生了。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称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联合组成,人数222人,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

对一个人来说,年轻意味着身强力壮,对一支队伍而言,年轻却意味着势单力薄。可国内外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又时刻提醒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每一位队员: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能走得太慢!“那时,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形成国内救援能力、两年形成国际救援能力。”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建队之初就瞄准了欧美发达国家搜救队的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前期对国内外救援装备的考察研究,中国地震局根据队伍的实际,采购了专业和国际上先进的搜索、营救、通讯和医疗装备器材,便携实用的个人装备与后勤保障装备,以及搜救犬。在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装备清单上,有能把瓦砾深处情况侦察清楚的“蛇眼”;有重量很轻却能把直径30毫米钢筋切断的剪切钳;有可以和指挥机构随时连线的海事卫星工作站……

有装备并不代表有本领,素质过硬的队员才是实现战斗力的关键。面对无训练教材、无评定标准、无专业训练场地、无现成经验的“四无”现状;高新装备难掌握、国际同行难认可的“两难”现实,救援队不等不靠,围绕搜索、营救、犬训等专业跑遍国内10多家单位虚心求教,自行建成集倒塌建筑物救援、狭窄空间场地救援、高空救援和特种环境救援于一体的模拟训练场。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救援队还积极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吸收经验,仅2002年一年,就有20多名队员先后出国受训、参加搜索演习。他们回国后就像催化剂,使救援队的整体实力迅速提高。

有付出必然有回报。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7级地震,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国际救援队携带80余种装备和3条搜索犬紧急开赴救灾一线。在西提代吾德镇的一幢废墟中,搜救犬“超强”发现了幸存者所在的位置。经过不懈努力,队员们定位并搜索出一名12岁小男孩。在阿尔及利亚众多的国际救援队伍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是除法国队之外惟一救出幸存者的队伍。

出征阿尔及利亚,首次亮相国际舞台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实现了当初“一年形成国内救援能力、两年形成国际救援能力”的目标。根据很多老牌国际救援队的经历,一支地震灾害专业救援力量从建立到形成国际救援能力,通常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领域,中国国际救援队无疑创造了值得骄傲的中国速度。

 

以人为本 科学施救

彰显人道主义救援的中国理念

2008年5月12日,一场8.0级的特大地震降临汶川。转瞬间,无数支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向这片土地汇聚,其中自然也包括代表国内地震专业救援最高水准的中国国际救援队。

很快,人们就发现了这支队伍的与众不同:

———在东汽中学,当有人正在考虑移走幸存者上方的大梁时,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已经凿穿了幸存者身下的水泥板,把人从下面的通道中救了出去。

———在都江堰中医院,当医护人员拿着手术器械准备对一名被楼板死死压住的幸存者截肢时,中国国际救援队说:我们能救!经过勘察分析,队员们确定了科学的施救方案,3个多小时后幸存者被完整地救出。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要想尽办法把人完整地救出来。”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队长王洪国说,评判一支救援队是否专业的标准,不仅要看装备器材、搜救技能,还要看救援理念。

正如王洪国所言,抢险救灾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带来最大的希望,只有科学施救才能让生命不断延续。

奋战汶川灾区的15天,190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先后转战都江堰市、绵竹县汉旺镇、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城4个城镇48个作业点,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是灾情最严重和搜救环境最复杂的地点。也正因为如此,一支救援队伍的专业性得到了最好的检验。

和那种一上来就撬楼板、捡砖头的方式不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进行灾害评估,明确施救区域。接着,每个小组按照向当地人了解信息、搜救犬寻找、生命探测仪定位的次序确认幸存者位置。最后具体施救时,合理推进,步步为营,做到搜索准、营救轻、转运稳。

这是因为,震区的建筑物多处于亚稳定状态,贸然登上废墟或动用机械挖掘,很可能导致坍塌。被压埋长时间后,幸存者的伤情不好判断,体内也会产生大量毒素,不采取医疗手段就移开重物很可能会危及生命。而转运不当也会对好不容易才救出来的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救人,我们求的不是最快,而是最好。”

“可乐男孩”薛枭、“阳光女孩”马晓凤、被困164小时的李明翠……在汶川地震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执行每一次任务,中国国际救援队都是本着科学的态度,面对每一个生命,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给予同样的尊重———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驰援灾区巴拉考特,以先进的设备破障开路,成功救出3名被废墟压埋的幸存者。巴军救援总指挥官感动地说:“你们比我们自己的救援部队还早到了4个小时。”

2006年印度尼西亚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施救的同时还为当地政府起草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印尼总统苏西洛说:“印尼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的情谊。”

2011年日本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发现一具遇难者遗体,大伙轻轻地擦去逝者脸上的泥土,整理身上的服装,小心翼翼将遗体包裹好。移交给日方时,队员们在遗体前进行了简短的默哀。一位日本网民留言说:“以前我不了解中国,这次真的谢谢你们,在这样的时候,作为共同的人类,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与很多救援队只配备少量医疗人员不同,中国国际救援队专门配备了一支医疗分队。这支医疗分队不仅为救援队队员服务,还向灾区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救助。由于灾区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有几次出国执行救援任务是医疗分队唱主角。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10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累计救治了数万名伤员,实施了1000多例手术。

透过中国国际救援队的10年征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群人道主义战士的无私与大爱,更看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军民结合 联席联动

开拓救援力量建设的中国模式

2009年11月12日至14日,北京,凤凰岭。凛冽的寒风中,一场连续36小时的联合国国际救援能力分级测试正在紧张进行。

在联合国国际救援组织8名评估专家挑剔的眼光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高标准地完成了21个课目近150项内容的测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继新加坡之后、第2支获得这一殊荣的亚洲队伍。

对一支救援队来说,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是所能获得的最高资质,意味着这支队伍在出动速度、救援能力、装备技术、持续作业时间、灾区现场力量协调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亚洲,中国国际救援队都属于组建较晚的,那又是靠什么后来居上?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队长王洪国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充满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军民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与新加坡、德国等由单一部门组队不同,从一开始,中国就选择了军民结合的建队思路。中国地震局拥有探知灾情、评估灾情、指导救援的专家力量,部队则具备战斗意志顽强、组织纪律严明、战备程度高的优长。二者结合,既保证了平时训练管理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增强了抢险救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在10年来的历次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源自融合式发展的整体突击能力有目共睹。实践证明,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结晶,是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体现。

多方联动,确保运转顺畅。中国国际救援队本身仅包括三家单位,而保障这支队伍的还有外交、海关、检验检疫、民航等多个部门。没有默契的配合,这些单位和部门之间难以实现高效运转。于是,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的同时,一套“平时联席、战时联动”的制度也随之建立。一旦发生灾情需要出动,各单位按预案和职能分工各尽其责: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协调;外交部负责对外沟通联络;军方负责调动人员;民航负责安排飞机选定航线……这种同步展开、平行作业的模式,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快速反应提供了“加速度”。2010年海地地震,从灾难发生到抵达灾区,远在10000公里之外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只用了33个小时。

一队多用,扩大能力范围。近年来,全球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提高应对多种灾害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时代赋予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命题。为此,他们在集中攻关编写《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实施》《灾害救援医学》等多套教材的同时,不断创新训练手段、加大训练难度、丰富培训内容。这些举措既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不断拓展了队伍自身的能力。10年来,不只是地震,在洪水、泥石流、雪崩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都能看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身影。

“装备保障、人员培训、紧急救援,救援队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持。”回忆10年走过的路,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没有强大的祖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快速发展。

10年风雨磨砺,10年开拓进取。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从向他人学习到给人授课,从当初的222人发展到今天的480人,可以在9个区域18个作业点位同时展开作业,年轻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实现了完美转身。

站在成立10年的历史时刻,展望明天新的征程,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国际救援队必将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事业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因为,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每一名队员心中都时刻激荡着一股强烈的使命意识———

抢险救援,我们义不容辞!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天宫一号可能将于9月上旬发射
利比亚反对派宣布利比亚政治过渡“立即开始”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至全国
国家统计局新推CDI指数
京首提最低工资调整挂钩收入增幅
美国弗吉尼亚发生5.9级地震
我国将尽快研究制定降低“绿卡”门槛政策
新一轮楼市限购名单最快8月底出炉
逾5成人担心婚姻法新释破坏中国家庭伦理
安监总局谈“7·23”动车事故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1年第8期
2011年第7期
2011年第6期
2011年第5期
2011年第4期
2011年第3期
2011年第2期
2011年第1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汶川地震三年后,本网记者走访了当年的一些重灾区,再次见证了三年来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废墟已经被崭新的道路和建筑取代,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重新燃起,微笑又回到了人们的脸上。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中巴建交60周年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2011年两会专题报道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
盛世三国 | 山西肝病专科医院 | 007贸易网 | 电影网 | 好看的电视剧 | 好易订酒店团购 | 小游戏大全 | 异世邪君 | 吞噬星空 | 4399洛克王国 | MBA | 广告联盟 | 7k7k小游戏 | 3366 | 门头沟二手房 | 长春团购 | 深圳车辆保险 | TV WALL MOUNT BRACKETS | 3366小游戏 | 巴黎商城 | 北京二手房 | TV WALL MOUNT BRACKET | TV BRACKETS WALL MOUNT | TV WALL BRACKETS | TV WALL MOUNT | VESA WALL MOUNT | WALL BRACKETS FOR LCD TV | LCD WALL BRACKETS | LCD TV BRACKETS | TV MOUNT | TV MOUNTS | TV BRACKET WALL MOUNT | CHEAP TV BRACKETS | TELEVISION BRACKETS | wedding dresses | TV WALL MOUNTS | HDMI CABLE | TV WALL BRACKETS | TV WALL BRACKET | TV BRACKETS | TV BRACKET | TV WALL BRACKET | TV BRACKETS | TV BRACKET | TV BRACKETS | TV BRACKET | 北京癫痫病医院 | Wholesale Clothing | 小说阅读网 | 酒店预订 | 李维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