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民生话题再次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热点问题中,“养老”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统计显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如何加快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成为考验中国社会经济的严峻问题。
“社区养老”模式引人关注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无疑是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能同儿女一起生活是最理想的,但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子女离开父母到外地谋生甚至到外国打拼,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民政部的统计表明,目前城乡“空巢家庭”已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这些老人中,有老伴作陪或者生活能自理的,采取“家庭养老”的模式也过得不错,如果孤身一人,则老来寂寞就成了最大问题。
北京市民徐晓明的母亲今年89岁,由于行动不便,必须有人照顾。但徐晓明夫妇平时都要上班,此外,由于居住条件限制无法雇保姆。于是,他跟母亲商量后,决定寻找养老机构。虽然去年在北京申请了一家的福利院,但由于没有空床,直到现在都没能入住。据该福利院称,目前有4000多人排队等床位,很多2004年申请的都还没有解决。
据2010年6月发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然而我国仅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这个数字与1.67亿的老龄人口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光靠增加养老院、建造福利机构来应对老龄化还远远不够。
为了缓解上述问题,“社区养老”运作模式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
“社区养老”运作模式即把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养老社区,指在“社区养老”运作模式中,打造一个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温情社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在今年两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问题,因此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他建议,政府应引导长期性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建设。
“投资养老社区存在着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在国家财政拨出部分资金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长期性资金投资养老产业,一方面创新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手段,另一方面开辟社会长期资金的有效投资渠道。”杨超说。
随着2010年9月初《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的发布,宣告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正式启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公司总裁吴焰对记者说,应支持保险资金积极参与养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保险机构投资养老实体的具体管理办法,在土地出让和建设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措施,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
“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能形成养老服务与养老保险的有机对接,又可以充分挖掘保险企业在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延伸养老产业服务链,有效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 吴焰说。
明确养老社区建设标准
“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等级标准,明确相对应的行业准入门槛和服务规范。可以考虑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作单独投资类别管理,根据各类保险机构的资金运用规模、资金管理能力和经营历史情况等,对该项投资比例实行差异化、弹性制管理。”吴焰说。
此外,吴焰建议,可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的税收优惠力度,例如,可以根据养老服务机构的类别和等级等,减免或缓征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对开办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公司和相关从业人员,给予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对机构和个人购买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给予税收减免、递延纳税等政策优惠。
谈到加大对养老产业的监管力度,杨超说,发达国家对于养老产业有严格的监管政策和较高的检验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对养老市场予以规范,对于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医疗护理体系,也没有资质认定和监管,导致市场处于一种不规范状态,老年人难以得到有效的养老服务。因此,国家应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差异,尽快研究并出台养老产业的准入标准、养老社区的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保障养老产业科学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