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列车”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国际性儿童慈善与医疗教育组织。1999年初成立不久,它便与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开始合作。双方达成协议,由美方出资(为患者提供手术费用等),中方负责组织实施,为中国贫困的儿童唇腭裂患者进行初期矫治手术。如今,此项工作已经在中国形成网络,发展成为一个集慈善、民政、医疗多部门大协作的全国性慈善项目。按照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彭玉的说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慈善医疗救助史上最大的项目之一。其医治范围已经从最初的4个省的4家合作医院拓展到全国的每一个省份,在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共选取了150多家医院作为手术定点医院,手术患者的年龄也从城市和农村最初的贫困儿童扩大到40周岁的贫困成年,目前已有10.1万余名贫困患者得到了免费的矫治手术治疗,这给他们带去的不仅是一张张崭新的面孔,更是一个个崭新的人生。2005年,在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微笑列车”项目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去年10月底的一天,张正云被四川攀枝花市一家旅游俱乐部的负责人李理在会理县的集市上看到。“她站在集市的一角,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孤独而又渴望的眼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攀枝花,“女孩儿渴望的眼神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那是一种渴望微笑、渴望与人交流的眼神,我觉得应该帮帮她。”恰在此时,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让李理兴奋不已,“微笑列车”开到了攀枝花,要为贫困唇裂患者实施免费修复手术。他立即与当地的定点医院“市中心医院”联系,得到可以实施手术的肯定答复后,决定再去会理找“唇腭裂”的女孩……
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张正云先前唇腭裂的嘴被成功地缝合上,从此以后,她可以把笑意“写”在脸上了。
“大多数患唇腭裂孩子的悲剧并不是因为他们出生时有唇腭裂,而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贫困而无法得到治疗。”17岁的王丽说。她是“微笑列车”所救助的第一位中国患者。其父母是江苏蠡口镇的农民,当时在当地一家胶合板厂劳作,每月的报酬还不到200元人民币,要勉强靠这和政府救济款养活八口之家。
手术后,王丽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她就读于当地小学的四年级,虽然比同龄孩子晚了5年多,但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我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做一名唇腭裂外科医生,为像我一样的患者免费治疗。”
“各地医院每年有能力为5万患者提供治疗,可每年实际治疗数只有2万余例,必须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微笑列车’,使更多的患者早日接受治疗。”彭玉副会长呼吁说。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