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伴的银川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沙漠沙地包围,是中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风沙进入中国腹地特别是京、津、唐地区的咽喉要道。近年来,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狠抓防沙治沙及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面对严重的生态威胁,宁夏自治区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10年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013万亩,林地总面积达3266.25万亩;其中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605.4万亩提高到892.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9%提高到11.4%。同期,宁夏累积治理沙化土地700万亩,沙化土地净减少79.5万亩,是全国最早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该区在依靠国家投资治理的同时,还积极引进企业、个人开展治沙,目前全区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30多万亩。
此外,近年来宁夏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22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71万亩,荒山造林708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全区人均退耕还林面积达0.78亩,位列全国第一。
宁夏的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林网控制率达85%,保护耕地面积600万亩,既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又对提高城市品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会银川在城市绿化、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0年来,该市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各4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02%,人均绿地面积14.01平方米,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从2003年开始,银川相继实施了南塘湖、官湖、金波湖等20多个湖泊的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新建成湖泊湿地生态区10多处,扩大湖泊湿地面积300多公顷。爱依河是银川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工程投资6400万元,耗时6年建成完工。建成后的爱依河水系绵延129公里,连接湖泊湿地5万余亩,沿途碧水长流、绿树成荫、鲜花烂漫、鱼鸟翔集,不但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而且有效地发挥了防洪排水、调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目前,银川市的森林面积为2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4.25%,人均公共绿地8.39平方米,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沙坡头模式是宁夏创造的一项国际公认的治沙模式。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地区,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经过该地区时穿越腾格里沙漠55公里。几十年来,宁夏人在铁路沿线的沙丘上铺设草障67000多亩,种植树木1.4亿株,形成了一条长55公里,宽500米的绿色长廊,护卫着包兰铁路安全运行50余年。该项治沙工程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把宁夏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写入该署2010年绿色经济报告中,并计划于2011年在宁夏召开旱地和荒漠化生态保护大会。
此外,近年来宁夏先后从德国、日本、韩国、联合国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引进林业项目17个,资金13亿元人民币,外资项目治理生态面积100万亩,生态治理对外合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最近,意大利、匈牙利、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均表示了与宁夏在生态建设方面开展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