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20年的政治折冲和思考,2008年诞生的缅甸新宪法广泛采用了西方国家公认的一些重要的民主准则。例如,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国家结构上恢复实行联邦制;立法体制上,恢复设立民族院和人民院两院制议会;经济上采用市场经济制度。从这些基本原则看,缅甸的新宪法具有明显的民主制特性。
但在这些民主制特性之外,新宪法最具有缅甸特色的部分是在议会两院为军人保留了四分之一的席位。从宪法本身和缅甸领导人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制度设计是为了使军人能在避免国家分裂上发挥关键作用。因此,虽然西方国家对此广泛诟病,但是缅甸的民主派却悄悄地接受了。先是众多党派积极参加大选,现在是民主派的旗帜人物昂山素季参加了补选。
现实地看,民主派深知缅甸需要的是有序地发展民主,新宪法至少为人民提供了参加选举的机会。而议会四分之三的自由选举席位,已经为党派民主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因为在议会只有修改宪法才需要超过四分之三的票数。
这次补选,民盟在45个席位中竞争44个,最终赢得43个各级议会议席,昂山素季当选联邦议会人民院议员。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表明,在新宪法下,民主党派有机会通过选举来实现参政甚至执政的目标。
转型有利于中缅关系
在缅甸问题上,美国迟迟不愿认可缅甸所发生的变化,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为缅甸的民主化转型制定评判标准,从而影响缅甸政治的发展方向,以获取其地缘政治利益。
美国在对其他国家的制度问题上,其实一贯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标准。他对其他国家的政治态度只基于其是亲美还是反美,对美国的国际战略有利还是不利。所以,当美国对他国政治制度做评价时,首先反映的是美国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评价对象本身的真实情况。
美国对缅甸的民主化转型基本上一直处于百般挑剔的状态,真正让美国一度兴奋的不是缅甸民选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是缅甸新政府因考虑到民众的要求,停止了与中国合作的密松水电站项目。美国无非是希望缅甸的民主化进程能让缅甸与中国疏远。但是在经过接触之后,美国发现如果让缅甸按照自己的步调走,美国难以实现间离中缅关系的目标,因此,美国依然试图通过保留对缅甸的制裁来为缅甸制定民主化转型的标准,以便其获取长远的地缘政治利益。
其实,中缅关系基础深厚。首先,两国人民之间不仅拥有传统的“胞波”关系,而且同作为曾受殖民侵略的国家,两国政府最早确定了以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为基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和邻里间的亲善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其次,今天缅甸的民主化转型,并不是新领导为了乞求美国解除制裁而做的样子。它是缅甸七点民主路线图最终实施的结果。而中国从一开始就对缅甸的民主路线图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表现在两国在政治上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领导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而且还表现在两国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上。如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紧密关系,不仅不会随着缅甸民主化转型的深入发展而削弱,相反,会随着缅甸经济的更加开放和法律制度的更加完善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三,中缅作为有着较长领土接壤的邻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缅甸内部复杂的民族矛盾,不仅不利于缅甸的稳定和发展,也常常影响到中国边境的安宁。如今,随着缅甸民主化转型的发展,缅甸的民族和解也在不断取得进展。尽管目前缅甸政府军和克钦独立军仍处于冲突状态,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在不断地增加。民族问题对中缅关系发展的干扰也将会不断减少。
总之,缅甸的民主化转型,虽然会使其在外交上更加开放,向全方位发展,但这并不会削弱中缅关系,相反,更加开放的缅甸会给中缅关系的深入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