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共同体:中国-拉美关系的机遇还是挑战?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拉美共同体:中国-拉美关系的机遇还是挑战?
孙岩峰 • 2012-01-11 • 来源:北京周报 2011年第51期 12月22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12月3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闭幕的拉美-加勒比国家第三届首脑峰会上,宣布拉美-加勒比共同体正式成立。这是拉美地区“独立200年来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玻利瓦尔等拉美独立英雄所设想的“拉美大家庭”终于梦想成真,也意味着拉美正在成为团结互助、携手共进的又一个地区一体化组织。这种内聚性的联合,对于作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国的中国,商机无限、前景广阔,但同时一些潜在风险亦不得不早做预防。

 

拉美共同体将有力推动地区一体化

在此次成立峰会上,各国通过了包括《加拉加斯宣言》在内的22个文件,涵盖了支持阿根廷马岛主权、反对美国封锁古巴、确保地区粮食安全、禁止核武器等本地区各国关系各个领域问题,尤其是在《加拉加斯宣言》中“民主条款”和“反对外来干涉条款”,更是大大提升了共同体的政治力量和内部解决分歧的能力。此外,在查韦斯的力推下,拉美共同体仿效里约集团,设立了轮值主席国机制,不仅确定了未来几年的主办国(2012年智利、2013年古巴、2014年哥斯达黎加),同时由相邻三届主办国共同组成“三架马车”,协调共同体的具体事务,凸显拉美一体化进程的机制化和持续性。更引人关注的是,此次大会上,各国显示出空前团结性,为建立一个“拉美大家庭”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分歧。峰会上,拉美激进左翼、温和中左派与传统右翼的元首相邻而坐,把手言欢,罕见地没有发生任何内部冲突,而主席国轮次的精心安排(激进左翼的委内瑞拉、右翼的智利、社会主义的古巴、中间温和派的哥斯达黎加),充分显示在地区一体化大旗下,意识形态分歧不是不能超越的。

拉美各国对建立一个“包含5.6亿人口、5万亿美元GDP的大市场”立场高度一致,主要动力有四:一是国际大环境逼迫“抱团取暖”。近年来全球竞争加剧,地区和次地区一体化态势明显,拉美作为整个整体因缺乏合力,不仅难以抵御美欧大国压力,也无力与非盟、东盟等“兄弟”集团竞争,国际话语权处于下风。二是全球权力架构面临重组,拉美整体地位急需接力提升。金融危机后,美欧实力下降,新兴国家崛起态势明显。作为平均经济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区域,拉美国家迫切希望拉动整体地位和影响力,而拉美共同体则是一个最具代表性和包容性平台。三是一体化的“多年实践”水到渠成。拉美是全球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里约集团、拉美议会等政治组织,南方共同市场、中美洲共同体、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等次地区经贸机制持续活跃。2005年南美13国更是成立南美国家共同体,2008年正式更名为南美国家联盟,这些活跃和多种多样的合作机制为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大联合”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2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里约集团和拉美加勒比国家峰会,更是初步描绘了“拉美加勒比共同体”的蓝图。四是拉美左翼力量的大力主导。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巴西前总统卢拉等拉美左翼领导人,处于共同的发展道路、相似的执政理念,以玻利瓦尔为大旗,以资源、基础设施、金融合作为抓手,共同推动了地区一体化实质性进展。

 

中国面对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与拉美的政治、经贸与文化科技交往飞速发展。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都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国家,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率先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已成为拉美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之一,尤其是在南美地区,中国是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对象国,也是巴西等国的最大投资国。可以说,中国与拉美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未来如果拉美形成一个庞大市场,具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取消内部海关,甚至如一些拉美国家所设想的那样,设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发现统一货币,那么中国对拉贸易和投资将降低很大成本、充分提高效率,中拉经贸合作将有更大发展潜力。

但是,多年以来,中国与拉美各国的合作多依托两国之间的双边合作,较少采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一对多”的模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拉美一体化组织较多,层次复杂,如果采用一对多形式,恐程序繁琐、耗时费力,反而影响经贸关系发展,另一方面拉美各国之间贸易紧密程度有待加强,除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设立共同关税外,其他次地区一体化组织均没有严格的排外体制,因此对中国企业不构成排他性压力。但如果拉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甚至仿效欧盟建立统一的对外关税,中国企业可能将面临较为复杂局面,尤其一些国内工业深受中国产品冲击的南美国家。中国产品可能会在整个地区层面面临压力。尤其是,拉美目前各国发展层次不一,如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国在不同产业领域都已成为拉美地区“翘楚”,这些国家的大型企业都对本地区的庞大市场和潜在商机“觊觎已久”,而且实际上这些大型企业也是拉美一体化的潜在推动力量。如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Vale de Rio Doce)、巴西奥德布雷奇建筑公司(ODEBRECH)、智利国有铜矿公司(CODELCO)、墨西哥电信等地区跨国巨头,不管是其经营能力、本地区政治、经济人脉、人才队伍等等,其实力与经验都在中国企业之上,因此一旦拉美统一大市场建立,中国企业必将要直接与这些“巨头”相抗衡,甚至直接冲突。2009年中国与巴西在哥斯达黎加的一个水电站项目招标中同台竞争,并最终败在巴西奥德布雷奇公司手下,就充分显示随着中国在拉美经济存在越来越大以及巴西等地区新兴国家产业能力逐渐上升,未来中拉企业竞争恐将不可避免。

此外,还应看到,美国、欧洲等拉美传统合作伙伴也无法容忍中国“大摇大摆”地进入拉美。从2003年中国与拉美政治-经贸关系热络之后,美欧媒体开始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中国耐心解释,美欧逐渐相信中国之所以“钟爱”拉美,的确是出于双方经济-能源结构的最佳互补和经济需求,而并无所谓军事、政治、地缘战略等山姆大叔所担心的种种“企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一些曾反对和敌视中国企业“进军”拉美的企业,也开始表示接受、甚至主动合作。比如近期中国建设银行为建立拉美的子公司,通过其纽约分行尝试收购一家巴西银行。这种借助美国、欧盟的信息、渠道、资源,认购拉美公司,甚至直接购买西方国家所持有的拉美公司股份,在华尔街、伦敦和马德里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生意。

总之,拉美一体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所以中国政府、企业、学界都应有明确和清醒的认知。拉美一体化对中国企业是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是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在拉美实践的巨大考验。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