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从今年初开始,双方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过去的20年,作为域外大国,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与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率先承诺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双方在安全领域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东盟的所有对话伙伴关系中,中国与东盟关系无疑是“最务实、最广泛、最富有成果”的一对关系。
中国与东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双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互信互利合作的结果。其中,经贸合作一直是双方关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双方关系中最大的亮点所在。
长足进步
一是贸易总量不断攀升。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在过去20年以年均增长20%以上的高速度蓬勃发展。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79.6亿美元,2010年达到2928亿美元。2011年1-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29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7%,预计全年贸易额有望超过3500亿美元,是1991年的40多倍。中国-东盟在对方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中国-东盟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5.9%上升到2010年的9.8%。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近年来,双边贸易主要商品实现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地位逐年提升。2010年,中国与东盟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超过1100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3。
二是双向投资不断扩大。东盟国家既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在中方倡议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相继成立,成为双方投融资合作的重要平台。2010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为63.2亿美元,同比增长35.2%;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2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已经超过了当年对欧盟直接投资21.3亿美元。中国目前是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最大外资来源地,对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文莱的投资也在当地名列前茅。为继续扩大中资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中国政府承诺在东盟国家各建一个经贸合作区,通过集群式投资提高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并加大转让先进适用技术的力度,提升东盟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三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0年1月1日成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最重要的举措和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拥有19亿人口,6万亿美元的GDP,4.5万亿美元的外贸总额和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之一。自贸区的建成,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企业人民受益,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2011 年成立了中国-东盟中心,旨在扩大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贸易和投资,以及增加中小企业、旅游、民间及文化交流。
此外,20年来,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东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援助,在东盟实施了400余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为东盟国家培训了9000余名各类人才,涉及经济、金融、农业、信息通信、交通、旅游、中小企业、工业、媒体等领域,为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优先领域
首先,互联互通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点领域。2010年召开的第17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这是东盟为在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而实施的重大举措。规划的落实已成为当前东盟的最大关切之一,因为这关系到东盟在地区经济合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东盟内的稳定团结和经济增长,关系到东盟希望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在2011年5月召开的第18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各国领导人特别强调了要积极协调、切实行动来实现该规划。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陆海相通。近年来,双方领导人多次强调实现互联互通是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东盟秘书长素林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共同努力,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双方各领域合作”。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1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政府在2009年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的基础上,将追加100亿美元,其中包括40亿美元优惠性贷款,用于支持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
中国和东盟的互联互通不仅是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它还包括相互开放市场中制度政策上的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升级的行业对接上的互联互通,增进民众友情的人文交流合作上的互联互通,因此它是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的。
其次,绿色发展将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新动力。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领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融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中国-东盟对话与合作的主旋律。东盟副秘书长米斯然·卡尔梅表示,东盟国家在过去工业发展中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东盟现在已经意识到这种危险。“我们需要转型,转向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东盟非常赞赏中国和东盟在环境方面的合作,并希望进一步加强在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合作。为此,温家宝总理在第1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方愿与东盟推进在绿色经济、节能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环保合作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双方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问题上的对话不断深入。今年5月,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正式启动,主要负责涉及东盟框架下的环境领域合作事务,推进双方环保产业合作等,是中国-东盟进行环境保护务实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加强环保合作不仅是公共政策的内容,同时也蕴含着巨大商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投入2万亿元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可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装备、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保障,也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阔前景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出现严重的金融和债务危机,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全球性粮食、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有可能长期存在。严峻的外部环境给东亚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本地区国家的共同愿望。
当前,中国进入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而东盟国家正在为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按期实现,保持东盟的整体实力和经济竞争力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在更广领域和更高水平上开展合作,增强内生活力和动力,加快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为双方领导人的共识。中国与东盟已经成为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双方的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