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外交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第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外交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记者 于林涛 • 2011-12-19 • 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未来,我国的外交政策要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的、创造性的介入。” 著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先生在第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上阐述了其对中国外交在新时期进行转型的见解。

 

第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外交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7日 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采用大会交流和分组研讨两种方式进行,主要议题为中国外交学科建设、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国外交形势分析(与《世界知识》杂志社合办)。围绕“中国外交转型:新学科•新范式•新战略”的主题,100多位与会者就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课题及外交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与会的外交部部长助理、政策规划司司长乐玉成,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先后分别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对中国外交转型的几点思考》、《21世纪欧亚大陆的海上通路与管道》、《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新取向》的主旨发言。

 

在发言中,王逸舟先生认为,中国这个巨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烦恼而且在中国现在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它在经济上的冲劲在全球引人注目,没有任何大国比它更有冲劲,但是同时人们觉得这个巨人多少有点跛足巨人,它在其他方向,在政治上、在社会问题上、在公共产品提供上、在外交上,全世界包括我们自己都感到还有很大的不足,还有很大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改进的体制上、机制上、观念上的问题。他说,过去我国的外交政策是讲求韬光养晦,不敢发声,在国际场合总是跟着别人走,但是未来,我们要高瞻远瞩,有预见性的、创造性的介入。

 

在分组讨论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刘长敏教授指出,中国的外交转型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阶段,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伴随着局部的,短时期的调整。她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进行调整的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所坚持的以和平发展不结盟的政策,是以防御为主的外交政策,如果现在仍然坚持韬光养晦,在国际事务上投弃权票,国际社会会认为我们不负责任,国内民众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不能接受。

 

会议最后达成《清华中国外交共识》。与会中外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利益也越来越国际化、世界化。全球化时代推动外交形态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深刻转型。以公共外交、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等为代表的新外交形态,正成为世界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交转型需要改变一些传统的外交战略思维和做法,有效协调政治、经济、军事、金融各部门,从而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发展。

 

这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承办,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资助。承办此次年会的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是年内新成立的一个年轻智库。该中心以开拓中国治国方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为指导,着眼于国家急需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的创新研究,通过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成为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库。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