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周,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就要在南非召开了。应本刊记者邀请,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李燕端在《今日中国》发表署名文章,谈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对德班会议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德班举行。经历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万众瞩目、2010年坎昆会议波澜不惊,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热情进一步回归理性,加之全球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欧债危机局势未明的大环境,德班会议的前景难免充满变数。
德班会议面临的挑战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弥久,眼下世界经济“乍暖还寒”,全面恢复尚需时日。美国经济没有完全摆脱下行风险,国内民众不满情绪加剧,“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度如火如荼。欧洲债务危机尚未结束,发达国家关注重点进一步转向应对危机、发展经济。欧洲一直以来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旗手”,欧洲一些国家的转向将使西方发达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急迫性和重要性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意愿进一步下降,国内政治因素的干扰和制衡进一步增多。这是当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未能如期取得进展的主要政治障碍。
其次,《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否延续问题。从目前的谈判态势看,可以说,能否坚持《京都议定书》、特别是能否就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具体量化减排指标达成协议,是德班会议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大挑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主张,《京都议定书》已经“过时”,应予废弃,并以新的全球性减排协议取而代之。这种主张是片面的、不公平的、有害的,它回避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否定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最基本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完全违背“巴厘路线图”授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京都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立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的具体模式,充分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公平原则,发达国家必须切实兑现《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减排义务,并继续在第二承诺期率先减排。可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分歧严重,寻找弥合分歧的方案是德班会议的中心任务。
第三,如何确保坎昆协议得到全面平衡地贯彻落实。坎昆协议只是一个框架性协议,许多规定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一些难题还有待破解,其中包括细化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及提高减缓行动透明度的机制和安排等问题;以及德班会议乃至整个“巴厘路线图”谈判成果的最终法律形式。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割裂这些问题,不仅无助于推进谈判,反而会使谈判进入更复杂的境地。但发达国家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意曲解协议内容,以“先易后难”策略应对当前谈判。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的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亦未有积极回应,只片面强调私营部门的作用,竭力回避政府应承担的出资义务,甚至声称已完成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的出资义务。这些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信任,破坏了谈判氛围。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内心对德班会议并不积极,有意将谈判战场转移到2012年6月召开的“里约加二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
中国的态度和立场
中国政府是个高度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政策和措施是一贯的,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改变,积极、建设性地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态度也不会改变。尽管整个国际环境并不利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突破,通往德班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支持南非成功举办这次会议,并尽其所能地推动德班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早已充分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其投入之巨,成效之大,毫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国家。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进一步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凸显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国将继续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积极、建设性态度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和国际合作是中国的一贯立场。中国主张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坚持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主渠道谈判,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双边层面,中国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气候变化对话或沟通机制,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务实合作。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了中非应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与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磋商机制,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近一次“基础四国”会议于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四国对德班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有关问题如第二承诺期、减缓、适应、资金、技术、透明度等,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四国表示将努力推动德班会议取得进展。
德班会议在即,中国将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会议取得全面、平衡的结果。中方期待本次会议继续按照“巴厘路线图”授权、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双轨谈判机制,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发展中国家关心的资金等核心议题达成实质成果,其中对第二承诺期做出明确安排是德班会议成功的关键,是德班会议全面、平衡成果必不可少的部分。发达国家是打开第二承诺期这把锁的钥匙,应拿出政治诚意,接受第二承诺期,继续率先减排,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承担起历史、道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