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看这个标题,难免让人心中提出疑问,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在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巩固国家独立斗争中建立的牢固友谊开始,双方关系从政治互信,到80年代的经贸合作,到90年代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为核心内容的全面合作,再到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加强交流合作建立的机制化战略平台,难道中非间的相互了解还不够吗?
确实还不够。在中国广东省非洲籍人员的“三非”问题(非法入境、居留、就业)引发当地诸多社会问题,而中国在非洲的一些企业的劳工矛盾也饱受指责等,追其缘由,矛盾往往是双方文化差异所致。参加第一届中非智库论坛上的非洲学者给出的解药就是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对非洲文化的了解,在非洲的中国人应加强与本地人的交流。
第一届中非智库论坛于2011年10月27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来自中国、非洲27个国家、非盟等非洲地区组织及部分其他国家、地区著名智库的300多知名学者、政府高官、企业家出席会议。三天的会议得到的反馈是,在人文合作与中非智库交流方面,中非之间缺乏了解。大多数与会者认为,人文合作与人员交流对中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了解是双方共同需求
“中非友谊万岁”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一代中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一句口号,因此对于发生在非洲大陆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可理解,他们常常问,“非洲不是我们的铁哥们吗,怎么会有绑架中国人之事?”
作为研究中非关系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研究所主任贺文萍认为,因为现在的非洲已经不是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所理解的非洲。非洲也在发展变化,经历了政治理念的转型,民主化,市民社会进程等。“我们需要了解非洲的变化,包括政治领域、思想意识、观察问题的角度,以及政治力量布局的变化。非洲是由50多个不同国家组成,在政治、社会结构中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在了解这些变化后,才是中国与非洲怎样衔接这种关系,加强双方了解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双方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
非洲社会科学院研究发展委员会执行秘书Ebrima Sall先生在他向论坛提交的题为 “Building Knowledge about China in Africa and about Africa in China” 论文中指出,在今年3月由CODESRIA组织在肯尼亚举办的Africa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ink Tanks interested in China-Africa relations上发现,900份左右有关中非关系的出版物中,仅有百分之七出自非洲,其余的来自非洲之外,也不是出自非洲人之手人。他对《中国与非洲》说“在非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而智库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机会。”
对于中非关系的实践者,他们的想法显得更为实用。来华采访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高官会及中非智库论坛的贝宁《国家报》(Nation)主编Ekpdofassi Sabin Loumejinon 先生表示:“我是第一次来中国,对这个国家不是很了解,但对他的一切都感兴趣,我想知道他的人民是怎么工作的?生活的?他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而非洲国家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避免他所得到的教训。”
已经从事非洲项目9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刘浩的最大体会是,尽管他已经去过35个非洲国家,但还不能说了解非洲,只能说更想了解非洲。“中国对非洲了解应该进一步加深,包括对非洲国家的政体、法律、人文乃至语言的了解。在我看来,中非间的相互了解、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工作效率是未来双方合作面临的瓶颈和挑战。我也希望非洲的学者多来中国了解中国,中国有14亿人,非洲有10亿人,人文交流的加强才能同政治、经济一道形成对中非关系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持。”
智库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中非智库论坛,中国与非洲学者围绕着如何推进非洲的安全与和平建设、维护非洲国家的政权安全与民众权益,扩大国际对非投资贸易,推进非洲经济发展,减少非洲国家的贫困现象,扩大中非人民交流,更好发挥中非智库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坦诚对话与深入交流。
Ebrima Sall先生对于智库发挥的作用给予厚望。他认为,双方智库学者的研究可以帮助增加对彼此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并且通过广播、电视和新的社交媒体等方式,更加广泛地传播给政策制定者。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恐惧,甚至可以反击各类煽动者有时或多或少故意曲解事实的报道,因为他们倾向追求的并非是以加强合作和友谊为目的。
南非前总统府部长、《思想者》创办人Essop Goolam Pahad指出,在全球化变化的今天,西方对于地区性事物表现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强硬回应,而新的经济体在政治上的协调还不足,除非中非表现的更加团结,否则将无法真正影响国际格局。他强调说“西方国家的崛起给我们带来了机会,也给我们带来了全球政治层面上的危险,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这些问题,并且在各种战略制定层面找到我们的工作重点,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人文间的交流,而智库论坛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非智库论坛主办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在接受《中国与非洲》采访时说:“今天,发展中国家已走到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在此阶段上,思想自立与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既汲取消化了西方的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又跨越了西方阻遏发展中国崛起所设置的思想高墙,是中国思想界必须同时完成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我们需要搭建起中非思想界学术界交流与创新的高端平台,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与理论支持。”
对于本届中非智库论坛,刘院长评价说,这次会议为中非智库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开启了一个新的进程。同时也指出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学术水平和层次上有待提升;要形成一个机制化的运作体系;还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其成为一个各方共享的平台,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来自南非的独立分析师 Sanusha Naidu认为,中非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须超越华丽虚饰的语言修辞和陈词滥调。她说:“现在中非关系已经达到了一种程度,就是双方可以坐下来放心地谈论关键的和尖锐的问题,而不会觉得得罪对方。这样才是真正的交流,也会产生真正的研究成果。这也意味着,中非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应该谈论真正的问题和困难,这是合作走向成熟的表现。”
据刘院长介绍,中非智库论坛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机制性的平台之一,每年召开一次并视情形在中国或非洲举行。2012年中非智库论坛第二届会议拟于9月在非洲国家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