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0月23日在北京开幕。(本网记者 缪晓阳摄)
中方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右二)在会上发言。(本网记者 缪晓阳摄)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2011年10月23日至25日,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在北京及湖南长沙两市召开。与会双方一致认为,中日关系当前正处在一个较为敏感时期,双方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增进政治安全互信。
中方首席委员、前国务委员唐家璇认为,中日关系要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应重点推进两大系统工程和五大合作。
日方首席委员、东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西室泰三说,日中双方应以新的智慧和创造性,在各个层面加强沟通,改进国民感情,增进政治安全互信,进一步推动日中关系长期稳定向前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加强政治互信
“当前中日之间仍存在政治互信不足和国民友好感情基础不牢的问题。加强政治互信、增进国民感情是两大‘系统工程’,需要双方相向而行,付出长期不断的努力。”唐家璇说。
10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会见了出席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双方委员时谈到,双方要充分利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这一契机,增进理解和互信,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友好深入人心。
就如何增进政治互信,唐家璇说,胡锦涛主席2008年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第四个政治文件,明确宣示中日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双方要加强政府、政党、议会等各个领域的对话交流,以实际行动,将这一重要政治共识落到实处。
中日两国间政治互信不足,是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形成的结果,其中既有复杂的历史因素,又包括民族主义情绪在部分人士中滋长等因素。此外,日本少数人频繁对中国正常的和平发展和国防建设进行炒作,宣扬“中国威胁论”,也是导致中日政治互信不足的重要因素。
中方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表示,建立政治互信,需要与时俱进地推动观念的转型。在新形势下,有些既定的观念和认识已经不符合当前两国关系的发展。要调整那些损害两国人民相互认知,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观念,要善于转化不利舆论为有利因素,使两国关系能够朝着更有利于扩大基本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增进国民感情
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是深化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近年来两国国民感情一直在低位徘徊。对此,唐家璇认为,双方应充分发挥中日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等独特优势,官民并举,积极扩大人员交流,特别要加大投入,把青少年交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不断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涵。
此外,唐家璇强调,要共同营造客观友善的社会舆论环境。中日两国政府应多向媒体提供积极、正面、客观的信息,使两国民众能正确了解对方,形成良性互动。两国媒体应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增强责任感,避免恶意炒作,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周明伟认为,两国社会精英、意见领袖和大众媒体有责任引导两国民众、政府理性思考。在发生突发事件和两国关系发生摩擦时,要以中日关系的大局为重,不以局部问题来影响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此外,需要理性引导民众正确看待两国国民感情,以扩大两国青少年交流为重点,不断开拓新的交流项目,增进两国政要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间的交流。
据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分别有超过60%的中国民众和近80%的日本民众对对方国家缺乏好感。对此,周明伟说,如果用积极的角度去引导民众认识增进两国国民感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民意调查可以成为推动中日友好发展的动力,如果消极看待,则会进一步放大这些数字的消极因素。因此,作为舆论引导人,应尊重民意,但不能简单地被民意所牵制,应引导发挥民意的积极作用。
“媒体传播的两国形象有时很大程度上被民族主义左右,如何向两国国民客观真实地互相传递信息,媒体肩负重任。”日方委员、日本广播协会(NHK)著名主持人国谷裕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