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璇:发展中日关系有四点经验教训值得牢记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唐家璇:发展中日关系有四点经验教训值得牢记
• 2011-10-2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同事们,朋友们:

我们这次会议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召开,肩负着不同寻常的特殊使命。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局,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日本刚刚经历三重灾害严峻考验,新内阁成立后将灾后重建和振兴经济作为首要课题。中日两国都在贯彻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谋求新的发展。环顾世界,亚洲一体化进程蓬勃发展,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中日两国的前途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日关系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日关系要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应重点推进两大系统工程和五大合作。

一是政治互信的系统工程。政治安全互信的核心在于如何认识和看待对方,是对手、敌手还是合作伙伴?是挑战还是机遇?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两国缺乏互信的根源在于不能客观理性认识和对待对方的发展。中方反复重申,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对外扩张。这些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为了取悦他国他人才这么讲,而是中国基于自身的基本国情、发展现实和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从中国的发展现实看,尽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但人均GDP4000多美元,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国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制约显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将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用在国内建设和改善民生上。因此,中国无意也无力将有限的财力用于扩充军备或与他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适度加强国防建设,只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我们的安全与和平发展环境。

从大的时代背景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发展和繁荣完全可以通过平等有序、互利互惠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走挑战国际秩序或挑战别国的老路。中国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去年中国外贸总额达到近3万亿美元,超过经济总量的50%。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认为中国会象历史上传统大国那样走国强必霸之路,是以过时的思维对中国发展作出的错误解读。中国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越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真诚地希望日方理解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逐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尊重中国人民对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珍视,客观了解中国国情,客观认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

就日本而言,战后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吉田茂首相在20世纪50年代初确立了轻军备、重经济的国家战略,使日本很快实现经济腾飞,跻身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们积极评价日本战后的和平发展,希望日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胡锦涛主席2008年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明确宣示中日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两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双方要以实际行动,把这一重要政治共识落到实处,使其逐步成为两国人民的广泛共识。为此,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政府、政党、议会、军队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就双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各自的内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及时坦诚沟通,增信释疑,防止战略误判。

二是国民感情的系统工程。中日友好在两国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近年来两国国民感情一直在低位徘徊。不久前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分别有超过六成的中国民众和近八成的日本民众对对方国家缺乏好感,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也发人深省。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两国政治安全互信不足,有关敏感问题不时被炒作放大,双方民众对彼此的认识滞后于两国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等等。双方应高度重视两国国民感情出现下滑的状况,增强紧迫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多管齐下,争取尽快扭转这一局面。

——双方应充分发挥中日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友城众多等独特优势,官民并举,积极扩大人员交流。尤其是要持之以恒地开展青少年交流,不断增进两国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双方应不断创新交流的形式,丰富交流的内涵。可深入挖掘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用好现代流行文化和创意产业合作这些新抓手,大力开展动人心弦的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拉近彼此感情距离。

——双方应共同营造客观友善的社会舆论环境。两国政府应多向媒体提供积极、正面、客观的信息,使两国民众能正确了解对方,形成良性互动。两国媒体应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增强责任感,避免恶意炒作,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在两大工程基础上,双方还应在双边、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开展五大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走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