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方首席委员、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和日方首席委员、东京证券交易所会长西室泰三分别率团与会并作主旨发言。唐家璇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西室泰三首席委员、中日双方委员、各位朋友:
今天,中日双方委员再次会聚一堂,在北京举行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方委员会,对西室首席委员为首的日方委员来华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对日方委员会、外务省、日本驻华使馆为本次会议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欢迎新闻界的朋友们来采访本次会议。我们愿意为你们提供各种方便。
本届委员会是在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世界和地区格局,中日两国都在加快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成立的,至今已有两年。两年来,本届委员会既展开动人心弦的各项交流,又进行深入务实的探讨。我们对中日关系进行前瞻性设计,努力维护两国关系大局稳定,推动两国务实交流与合作,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回顾这两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本届委员会的工作充满活力,可谓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同事们,朋友们:
明年,中日将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虽然经历冷暖起伏,但总体上在不断发展前行,取得了巨大成就。邦交正常化之初,中日间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人员往来只有1万人。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近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达到570万人次。双方还缔结了245对友好城市。两国利益深度融合,联系空前紧密。中日关系的长足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重要利益,为两国各自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有利条件,也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亲历者,抚今追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第一,只有高瞻远瞩,中日关系才能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中日关系有其特殊性,改善和发展往往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牵制甚至阻挠。在恢复邦交正常化、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重大历史关头,都需要登高望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正确的战略决断,确保两国关系不偏离正确航向。
第二,只有合作共赢,中日关系才能获得不竭动力。两国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利益纽带不断紧密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日本在资金、技术等诸多领域提供的宝贵支持,支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日本提供了重要机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今天,中日互为最主要经贸伙伴,经济上相互依存,为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只有传承友好,中日关系才能历久弥新。中日友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这在国际关系史上十分罕见,也是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战后,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秉持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推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为最终实现战后两国关系的重建作出了历史性卓越贡献。邦交正常化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荒漠治沙的远山正瑛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日中文化交流事业的清水正夫和平山郁夫先生等众多友好人士,不断续写了中日友好的新篇章。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推动两国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投身到中日友好事业中来,开创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只有妥善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中日关系才能保持大局稳定。中日两国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益摩擦。在战后中日关系重建、改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双方也曾遇到严重困难和障碍,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在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高度政治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所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需要我们继续珍视和坚持。随着交往日益密切,中日间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还会不断出现,有些问题还非常敏感。40年来的中日关系实践留下了深刻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重大敏感问题上,要始终以两国关系大局为重,根据双方有关共识和谅解,特别是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坚持通过谈判对话和协商冷静妥善处理。
40年在中日两国漫长交往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我们审视中日关系,还要把眼光投向过去两千年的历史。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日两千年友好,五十年不幸。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损;两国必须坚持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