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救灾减灾、人文等其他领域合作也在不断跟进。上合首届科技部长和农业部长会议相继举行,积极落实农业合作协定,深入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救灾减灾、信息、电信产业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地区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上合还积极推动人文合作不断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方向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相继启动。
挑战
10年来,上合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它仍然还是一个年轻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依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
在安全观上依然同美国及北约严重对立。上合坚持“不结盟、不对抗和不针对第三国”。这与美国坚持以绝对优势军力和强化北约来实现本国和盟国安全的冷战思维形成尖锐对立。努力协调同美国及其北约在安全观上的分歧始终是上合持续发展的羁绊。
非传统与传统安全合作中的“盲区”使上合安全合作仍有一定局限性。上合联合反恐军演有力地打击了“三股势力”总体上升的势头,但成建制的大兵团多国联合军演对个体自杀性爆炸袭击和小规模恐怖活动不能实施有效打击;在吉尔吉斯斯坦出现社会骚乱,传统安全威胁临近时,上合除道义上给予声援和关切外,在职能和法理上都缺乏阻止或遏制事态恶化的有效手段。
中俄“双引擎”马力不匹配影响上合全速前行。两国对上合的不同定位和不同期冀,导致双方对上合的心态各异。中方希借上合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发展活力,俄方则欲借这个平台重聚中亚伙伴人气,搞活“自家”集安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恢复对中亚原有的影响力。在此心态下,俄罗斯不太愿意看到上合过快发展,特别是经济和能源合作的发展,导致俄中能源合作起步最早,成果却来得最迟。两国贸易额2010年虽止跌回升,但也只占中国对外贸易额总额的1.87%,俄罗斯对外贸易额总额的11.82%,俄罗斯退居为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尽管中国对俄投资不断上升,也只占外国对俄累计投资的4%,且两国能源合作一波三折,始终不太顺畅,与中俄高水平政治关系形成较大反差。
中亚成员国对同中国开展经贸合作“互利共赢”认知的矛盾心理一定程度地制约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尽管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和巨大的投资潜力与中亚成员国以扩大资源性出口弥补制造业欠发达和投资不足拉动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客观优势互补的合作架构,但部分成员国却时常认为这种贸易结构不利于其经济长期发展,对深化和扩大对华合作心存疑虑,担心会最终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
扩员依然是上合的两难抉择。2010年正式签署“接收新成员条例”后,成员国在首先接收那个国家成为新成员问题上迄今未能达成一致。此问题如长期悬而不决,将对上合声望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力
上合集道教、佛教、东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教派为一体,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已成为摒弃冷战思维、超越意识形态、在地区政治安全和经济合作中最少矛盾、最多共识、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上合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双上升趋势难以逆转。上合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分之二席位,中俄和观察员国印度同时又是“金砖国家”成员,这使上合国土面积、政治能力、军事实力、经济潜力、资源性储备和人口数量等具有其他地区组织无以比拟的绝对优势。“上合经济圈”拉动成员国和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效应会进一步显现。上合无论在保障地区安全,还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合作等方面都将继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合仍然是成员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经济的战略依托和重要平台。尽管美国在国际重大问题和经济上对中俄借重明显增多,但并未改变对两国挤压和牵制的既定方针。上合是中国唯一可发挥较大影响并获益较大的组织,也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等组织中受益最多的组织,仍然是两国抵御美国等西方势力挤压、维护自身利益的战略依托,战略价值与日俱增。中亚成员国对上合借重趋势更加明显。中国依然是中亚成员国理想的投资伙伴和开辟对外贸易和“出海口”的最佳通道。(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