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伊朗关系回眸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与伊朗关系回眸
华黎明 • 2011-07-15 • 来源:北京周报 2011年第27期 7月7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今年是中国和伊朗建交40周年。这40年来,两国关系不仅经受了考验,而且还有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伊两国在政治交往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贸易合作也发展迅速。

 

中伊建交

1970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伊朗最早捕捉到中美乒乓外交传递出的信息。次年4月13日,巴列维国王派遣他的孪生妹妹阿什拉芙公主访问中国,4月30日,巴列维的另一位妹妹法蒂玛公主又紧随其后访华,中国十分重视。尽管当时中伊无外交关系,两位公主都受到中国的热情隆重的接待。两位公主成为中伊建交的最早探路者。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中美关系松动给国际关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曾经跟随美国与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集团迅速瓦解。伊朗是跟进最快的国家之一。基辛格访华公报公布后不久,在巴基斯坦的斡旋下,中国与伊朗的代表就在伊斯兰堡开始建交谈判。8月16日,中伊发表建交公报,双方“同意建立外交关系,”并“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任命大使”。伊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形成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即推动东起美国西至西欧的国家结成制约抗衡苏联的统一战线,伊朗位于这“一条线”的中间点,是重要环节,自然在当年的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伊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高层交往形成一个小高潮。1972年9月18日,伊朗法拉赫•巴列维王后在首相胡韦达陪同下应邀访问中国,董必武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巴列维王后,周恩来总理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几乎全程陪同王后和首相的在华活动。

1978年,伊朗爆发了全国性规模的反巴列维运动。1978年8月,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华国锋访问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结束回国途中顺访了伊朗,受到在国内已经四面楚歌的巴列维国王的隆重接待。事过不到半年,巴列维政权垮台,伊斯兰共和国诞生。此次访问被解读为“中国对巴列维的支持”,伊朗新政权的领导人和公众对中国颇多怨词,双边关系严重受挫。

 

政治关系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同年,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这两件事改变了冷战末期的国际格局,也改变了中伊关系。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与美国建交;伊朗从高度西化转向宗教化、革命化,美国和伊朗结束了30年的结盟关系而走向敌对。两国的内政和外交几乎同时逆向而行。中伊关系一度十分冷淡。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外交官扣押为人质。伊朗伊斯兰革命政权还宣称对外“输出革命”,国际形象欠佳。因此,当1980年9月21日,伊拉克萨达姆大举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时,国际社会多数却同情伊拉克,伊朗倍感孤立无援。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对战争保持中立的国家。1984年11月继中国农业部长何康之后,外长吴学谦访问伊朗分别会见了伊朗总统哈梅内伊和议长拉夫桑贾尼。两国关系从此解冻。

1991年,苏联瓦解后,西方对中国施加了更强大的外交、经济和贸易压力;伊朗在霍梅尼后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和过渡,同时在国际上继续处于孤立的处境。这一时期,中伊两国在“反对霸权主义”问题上相互同情,相互支持。1991年7月和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国家主席杨尚昆相继访问伊朗,当年11月,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卡鲁比访华,双方高层互访频繁。1992年,美国宣布向台湾出售F-16军机后,中国在北京高调接待了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到访。

伊朗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给中国以宝贵的支持,中国也尊重伊朗人民的选择,在伊朗遭遇国际孤立时,中国与伊朗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两国的政治关系再度升温。

 

经贸关系

与中伊良好的政治关系相比,两国的经贸关系一度严重滞后。伊朗遭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需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而中国在上个世纪80 年代还是石油出口国,从伊朗进口的少量原油也都转口到第三国。当时的伊朗正处在两伊战争之中,外汇严重短缺。因此,中伊双边贸易中方大量顺差。双边贸易额长期徘徊在一、二亿美元之间。

1997年之后,中国国内带脱硫装置的炼油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滚滚流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源源不断输入伊朗。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猛增。2000-2002年中国进口伊朗石油分别为700万吨、1085万吨和1110.7万吨,在中国进口石油总值中分别占10%、18%和15.16%。2001年伊朗曾超过阿曼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国出口原油2,7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三大能源供应国。中国商务部数字显示,2010年双边贸易额为293.82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10.96亿美元,进口182.86亿美元。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因素常常成为中伊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障碍。由于美伊敌对,伊朗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中国对伊朗能源供应依赖度大幅增加和2003年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后这一矛盾尤为突出。美国在对付伊朗方面要求中国与它保持一致,而伊朗作为中国能源供应的大国又期待在受到美国压力时得到中国的支持。

 

几点启示

中伊建交40年来,国际形势历经冷战、苏联瓦解、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及金融危机;中国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伊朗政权更迭后不断处于国际博弈的风口浪尖。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两国关系不仅经受了考验,而且还有长足发展。关键之点是,中国始终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伊朗的主权,不干涉伊朗的内政。尤其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被美国和多数阿拉伯国家孤立以及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不被西方国家认同的情况下,中国坚持尊重伊朗人民的选择,与伊朗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对伊朗尤为珍贵,对中伊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伊两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迥然相异,但是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不接受外国的霸权。中伊两国在不少国际问题上持相似立场,在两国遭遇西方大国压力、干涉时需要相互支持。只要中伊两国都不依附或从属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这种支持就具有战略意义。

战后历史表明,美国因素始终影响着中伊关系。伊美结盟、中美敌对、伊美敌对或中美关系正常化都曾经对中伊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美国因素是中伊两国处理和发展双边关系时必须面对的现实。美伊关系敌对,而中伊关系友好。美国期待“中美团结一致”对付伊朗,而奉行独立自主外交的中国绝不愿与伊朗为敌。

中国要将对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与艺术。中国是东亚大国,伊朗是西亚的大国,中伊两国经济有具有极大互补性,中伊两国保持友好关系对亚洲、中东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就中国而言,与伊朗友好是中国外交一笔重要的资产,而不是包袱。(作者为前中国驻伊朗大使)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