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底,温家宝总理再次访问德国,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启动中德政府磋商机制,中德20余位部长出席此次磋商会议。这是中国首次与外国政府建立类似的机制,而德国也仅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俄罗斯和以色列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建立过类似的机制。此次中德政府磋商机制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中德将全面推进宽领域、多层面的务实合作,可以说,这是继去年10月,温家宝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会晤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后两国关系的又一历史新起点。
自1972年中德建交以来,两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关系也几经波折起伏,但两国在各领域的相互合作已成为双边关系的主流。2010年,两国发表《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该公报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强调加强中德合作。两国在欧洲和亚洲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中德关系已成为构建稳定的中欧关系的重要支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两个关键因素推动中德关系的发展:一是两国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需求,二是两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需求。
经贸关系是中德关系的基石和核心。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及外资和技术引进来源国。在共同携手抵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10年中德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双边贸易额达1424亿美元,增长34.8%,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近30%。截至2010年底,德累计对华投资额达172亿美元,中国累计与德签订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约514亿美元。目前,中德之间务实的经贸合作变得更加迫切,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德国的技术,而德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的市场。
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相互协调也是中德共同利益所在。作为世界上两大贸易国,中国和德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并在G20框架内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合作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且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另外,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核不扩散问题等领域都需要中德双方的合作。而在一些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中德也经常能够达成相同或相似的意见。比如在利比亚危机中,中德都主张通过政治对话和谈判而非军事行动加以解决。
从总体上看,中德关系正朝重建信任、推进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方向发展,但在中德关系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不同,中德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德国外交政策不仅仅是利益外交,同时也是价值观外交,因此在中德交往过程中,德国经常会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法治国家建设方面提出批评。由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德国不同,中国欢迎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但拒绝恶意的抨击和不顾中国国情的指责。因此在中德交往过程中做到在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坦诚的交流十分重要。
为了分散投资风险,目前一些德国企业所采取的策略往往是将其在亚洲的经济活动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另外,德国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中小企业,由于担心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德国拥有高新科技的中小企业对于来华投资往往心存顾虑。因此,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德资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德国企业来华投资是中德经贸合作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德国媒体对中德关系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一是以意识形态划线,二是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不适应,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德国或者欧洲的威胁与挑战,而不是德国和欧洲的机遇。增强中德之间相互认知,特别是民间的相互认知对于增强双方的理解和尊重、对于中德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为此积极发展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这种交流合作能够为双方的科技工作者、文化企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构建起长期密切交往的桥梁和网络,使双方能够克服地理上的阻隔、揭开蒙着的面纱真正认识彼此、了解彼此,以此达到尊重彼此、信任彼此。(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