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俄就开始商讨铺设连接两国的天然气管道问题。当时主要讨论的是“东线方案”,即:将俄罗斯萨哈林地区开采的天然气经俄远东运输到中国东北地区。2006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首次提出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西线方案”,即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天然气产地为起点,穿越中俄西段边界地区,运达中国新疆地区。三年后,两国签署了《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今年5月,两国能源谈判代表王岐山和谢钦签署了相关的议定书。至此,一项涉及30年的天然气买卖大单离成交就差最后“一口气”。但俗话说,好事多磨,俄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石油在价格上争执不下,至今仍然没有达成最终协议。
对于今年6月胡主席访俄期间未能就天然气合作签署最后协议,双方有些遗憾,但也不感意外。
回顾一下中俄在石油领域的谈判,同样历经曲折。直到今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才正式开始供油。期间还出现了输油费用争端。再看看俄欧这对有着40多年合作历史的天然气进出口伙伴,价格之争常常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俄罗斯天然气协会主席亚泽夫,在俄新社举办的一次关于中俄能源合作视频连线会上就坦率地说:“买家和卖家之间,价格永远是个问题。”
中俄能源谈判的起承转合与国际局势的变化紧密相连。此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这样一连串数据:在欧洲,中东乱局使利比亚停止了向意大利每年90亿立方的供应。在亚洲,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估计每年需要进口130万吨液化天然气做补充。供需的变化导致天然气价格高涨。到年底,欧洲价格将可能达到400美元每千立方米。如果中东乱局持续,那么欧洲气价上涨幅度可能达到60%,亚洲上涨幅度将达到40%,美洲也要上涨10%。另外,日本核泄露事故后,核电在很多国家的能源格局中的地位降低,天然气的地位有所提高。中东的动荡给欧洲在俄乌“斗气”后采取的多元化能源战略蒙上了阴影,欧洲再次加深了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依赖。这种背景下,俄罗斯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它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并加大欧洲和亚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些也可以从亚泽夫的谈话中得到印证,他说:“预计到2030年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将从现在的3000亿立方增长到7000亿,俄罗斯天然气的份额将占欧洲进口的42%以上,比现在提高8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俄罗斯坚持高价卖气的底气很足。我们虽然没有身临中石油和俄气的天然气谈判现场,但仅从中俄能源问题专家的争论中就可见一斑。在上文提到的视频连线会上,两国专家就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亚泽夫说:“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价格是350美元一千立方米,中方提出的235美元没有依据。”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院的能源专家庞昌伟反驳说:“天然气价格跟石油价格不同,没有统一的国际价格,它是区域性的,欧洲市场有欧洲市场的价格,亚洲市场有亚洲市场的价格,不能相提并论。另外,天然气价格中运输成本占很大比重,俄罗斯向中国输气的阿尔泰线比到欧洲的线路近2500公里,价格理应低于欧洲。”
亚泽夫坚持说:“如果我们能以三四百美元的价格把天然气卖给欧洲,那我们何苦要以235美元的低价卖给中国,做赔本生意呢?”
庞昌伟回应说:“中国进口中亚天然气的价格是168美元每千立方米,进口澳大利亚LNG的价格相当于180美元每千立方米,中国何苦要以350美元的高价买俄罗斯的天然气呢?”
……
强硬归强硬,激辩归激辩,大前提却不容置疑:中俄双方都深信必将成为天然气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在激辩的同时,大家也会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庞昌伟就一再呼吁两国的能源规划部门应加强合作。“大家应该开诚布公的交流自己可能的供应能力和接受能力。目前,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天然气只占4%,未来五到十年,天然气的比重要增长到多少?俄罗斯和中亚的天然气进口份额各会占到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两国能源规划部门好好交流,以便两国建立起互惠互利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
亚泽夫则建议本国能源部门以提高自身的能源利用率来提高俄罗斯的市场竞争力。“在天然气开采利用率上,俄罗斯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他说。
庞昌伟还建议,中俄应制定一个聪明的弹性的价格公式,共同培育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俄罗斯财长库德林认为,世界石油2013年将跌至90美元以下,相应的天然气价格将在185美元左右。所以谈判拖延中,俄罗斯同样面临价格风险。另外,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理应分步骤、分阶梯地培育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并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天然气进口问题上,中国从一开始就实施了多元化战略。十年之内,俄罗斯如果没能进入中国市场,很有可能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亚泽夫也表示:“如果中俄能达成协议,将是一桩非常不错的生意。它将使俄罗斯的GDP增长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