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东动荡看美国地区战略及新举措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从中东动荡看美国地区战略及新举措
刘宝莱 • 2011-05-13 • 来源:北京周报 2011年第18期 5月5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3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右)在埃及首都开罗参观访问。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15日抵达埃及首都开罗,就埃及和地区局势与埃及政府和军方领导人举行会晤。新华社/法新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将中东地区视为其“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美历届总统牢牢掌控该地区事务,甚至在美苏争霸年代也当仁不让。上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巨变,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中东到处皆为美国的影子。然而,面对最近中东地区发生的动荡局势,美处境被动、尴尬,五味杂陈,颇显力不从心,似难再现昔日之霸气。这充分说明美国掌控地区事务的能力下降。

究其因,美国中东战略出了大问题。美国在中东战略中的最大失误是对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利奉行双重标准,既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也有违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起码的公平、公正和道义。鉴此,美国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自己带来了不愿看到的严重后果。

 

自食恶果

美国的横行成为引发该地区动荡的一个重要诱因。中东地区广大民众反美、仇美情绪高涨,正丧失对美的信任。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已经领会到:在危机时刻,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以及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通通挽救不了自己。目前种种迹象表明,凡同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其政局大都较为动荡。正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312日在一次会议上含蓄承认的那样:“今天我们在中东地区权力平衡的急剧变化,使有利于美国和我们的地区伙伴的相对权力平衡倒向了有利于伊朗及其盟友的一边。”

值得提及的是,在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同意了伊朗军舰经由苏伊士运河驶入地中海,前往叙利亚,以示同美以拉开距离。 35日,埃及外长盖特接受采访时称,埃美关系“从未稳定过”。他认为,未来的两国关系“将处于平等的地位”。

反恐扩大化,越反越恐。美国对以色列镇压巴勒斯坦示威民众和武装力量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而视诸如巴勒斯坦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势力为恐怖组织,急欲除之而后快;美借反恐,分别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至今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小布什政府曾一度将反恐同伊斯兰教挂钩,激起了伊斯兰世界的公愤。奥巴马执政后,虽一再表示美国不会同伊斯兰开战,但当前美的反恐战争毕竟仍在伊斯兰土地上进行,天天都有穆斯林丧生。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已经向美国和北约发出要其撤军的强烈要求。

巴以争端依旧,令阿拉伯人心碎。巴勒斯坦问题乃中东问题之核心,已成为拖的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情况最复杂的老大难问题。巴以和谈,几经周折,反反复复,毫无实质性进展。迄今,双方和谈已经搁浅。以色列当局仍持强硬立场,拒不执行领土换和平的协议。这主要有美国撑腰。美国人一味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助长了以的嚣张气焰。美视以为天然盟友,予以全力支持。在联合国,凡涉及到以利益的多项反以议案中,美国基本上都投反对票,甚至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在巴以问题上,美尚未向以充分施压。

催生了伊朗的“崛起”。美国打掉了伊朗的两个宿敌,伊拉克、阿富汗,使伊朗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现伊朗综合国力大增,势力坐大,敢于对美说不,并同叙利亚、伊拉克什叶派、哈马斯和真主党等结成反美统一阵线。在中东地区,作为地区大国的伊朗,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该地区动荡忙坏了美以,乐坏了伊朗,大大减轻了来自美以的压力,并有助于伊改善同地区国家的关系。以色利欲对伊实施军事打击的图谋将化为泡影。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认为,埃及、突尼斯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运动是伊斯兰运动,必须得到巩固”。他敦促穆斯林世界捍卫“埃及的人民运动”。难怪伊朗人对穆巴拉克下台如此兴高采烈。伊朗或许是这场动荡中的最大赢家。

从此次动荡中,阿拉伯各国政府吸取了教训。这些国家正积极致力于政治、经济改革,发展民族经济,改善民生,扩大民主,惩治腐败,并适当同美拉开距离,以保持相对独立的形象,进而缓解来自广大民众的反美压力。据报道,在突尼斯、埃及、黎巴嫩、巴林和也门对美国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不满还渗透到了想要维持现有权力机构的临时政府的内部。这些国家新上台的政府可能对美国的计划不会再有那么高的热情。而且,它们可能还会被迫采取一种更为独立的外交政策。

该地区局势现仍在发展,尚存诸多变数。随着事态深化,将越来越证实美国中东战略的失利,或许美国将成为这场动荡中的最大输家。

 

政策调整

面对当前中东的动荡局势,美国忐忑不安,深感忧虑,共和党和媒体一再发难,猛烈抨击奥巴马总统的中东政策。为了稳住中东,继续主导该地区事务,奥巴马政府开始着手调整其中东政策。目前看来,已初露端倪,其中主要有如下举措:

打造埃及“民主过渡”样板,以促其他国家仿效。埃及巨变之初,美国颇感突然。但美很快将埃及政局的发展纳入其设计的路线图之中,其中包括埃军事集团接管政权、穆巴拉克下台、政府改组、修宪、全民公决乃至总统选举……。 315日,首次出访“新埃及”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呼吁埃及人完成他们“未竟而又脆弱的民主过渡”,使之“成为阿拉伯全面民主的典范”,“确保其和平革命取得成功”。美国现正积极策划也门、阿尔及利亚等国,军方接管政权,按埃及模式,迫其总统下台,进而实现“民主过渡”。目前,也门萨利赫总统已四面楚歌,恐难以为继。美正急于寻找代理人,既能像埃及那样,控制局势,又能打击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另外,苏丹南方,通过公投,赢得独立。这对美等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大胜利。

    军事打击利比亚,以图推翻卡扎菲政权。美一手策划捣卡行动,先是推动阿盟、法英发难,促成联合国安理会通过 1973号决议,后又幕后指挥,让法国打头阵,实施对利空中军事打击,随后将在利设禁飞区的指挥权交由北约执行,以此达到既将欧洲推向前台、避免自身陷入利泥潭,又搞垮卡的一石三鸟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美欲以此道,武力干涉地区其他国家内政,特别是对叙利亚、伊朗、苏丹予以“警示”作用。

    默认巴林“维稳”模式。214日,巴林局势动荡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仍予往访,以示支持。与此同时,美对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半岛之盾部队开进巴林,并同巴军警驱散示威者的举动,置若罔闻。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载文指出,美中东政策将“私利”摆在首位。因为“巴林和也门是美国的盟国”。

为沙特等君主制国家“支招”,推动其进行政治改革,以缓解来自地区动荡的冲击波。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目前,“奥巴马政府正逐渐确定一项中东战略:帮助愿意改革的长期盟友保住政权,即使这意味着刚刚受到鼓舞的中东民众对于全面民主的要求可能不得不继续等待。”新确定的方针将有助于放慢起义的步伐,避免更多暴力事件(这也是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有助于维持重要的战略联盟。

近来,各国大都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尤其是改善民生。比如, 223日,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由美国回国的当日,即宣布向沙发展基金注资400亿里亚尔(约合 107亿美元),用于帮助公民买房、成家和创业,并为政府职工增加15%的生活补贴和向青年提供一年的失业救助。此外,科威特予以每户 1000第纳尔(约合3500美元)的补贴;巴林向每户发1000第纳尔(约合 3000美元)的红包。约旦政府宣布拨专款283亿美元,用于提高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工资和退休金。

将地区动荡引向伊朗、叙利亚、苏丹。上述三国均发生民众游行示威。美国朝野和媒体对伊朗闹事尤感兴趣,予以大肆渲染,积极煽动伊民众起来反对政府。希拉里国务卿曾“热情赞扬”伊朗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勇气”和“抱负”。叙利亚南部城市德拉市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借此煽风点火,呼吁叙利亚人民应仿效埃及榜样。(作者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