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当前中国经济与政治面临巨大转型挑战,也是促使决策者采取务实谨慎态度,不希望中国成为国际焦点的重要原因。了解这些国内挑战,自然有助于理解中国决策者的立场。这些因素包括:
第一,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其目的在于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提高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中国政府正努力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但这个目标显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第二,目前高房价、高物价为代表的通货膨胀制约了中国加快汇率改革的步伐。中国必须妥善处理好眼下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从理论上讲,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胀,但是,过快升值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困难。
第三,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国需要努力维护稳定。
综合考虑全球经济现实和国内挑战的因素,中国在处理G20议程上的谨慎、务实而合作的态度,是符合国内外实际的正确选择。当前强调从“技术”层面上寻找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议题的答案是切实可行的路径,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与加强国际合作。因此,我们不应夸大中法在G20议程上的分歧。
G20应“挽救”多哈回合谈判
展望G20议程,我们仍将可以期待,在上述列举的五个方面的议程上继续取得进展,特别是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控制全球粮食价格方面采用更有力的集体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问题更易于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有关利益方不同的利益关系,使得达成较激进的结构性体系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由于政治原因,不少与会方仍然习惯于将本国政策失败归因于他国,这种寻找“替罪羊”的做法,也使得国际合作困难重重。为此,又不应对G20的讨论抱有太高的希望。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全球经济框架下,G20成员能够坚持政策协商和协调,约束自我行为,保持现有规则,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体现,大可不必为未达成某些激进改革协议而对G20机制进行过多的指责。
除了在确定的五大议题方面继续努力外,G20成员还应当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挽救濒临失败的WTO多哈回合谈判,争取在今年举行的WTO部长会议期间达成协议。多哈回合的多数协议已经达成,具有良好的基础,这一目标显然比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更具现实性。年内达成WTO多哈回合协议,将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G20中的主要领导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领导作用。(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