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国际定位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国际定位
金灿荣 • 2011-01-17 • 来源:北京周报 2011年第1期 1月6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点击阅读英文版>>

2010年的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其中,中国是国际形势变动的重要变量,无论是世界格局变动,还是大国关系调整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增长和实力积累,中国的国家能力出现了某种质的飞跃。从08年北京奥运会到09年国庆大阅兵,再到10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展现出中国在政治动员、科技创新和军事现代化等方面的能力;而应对频繁的自然灾难和“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则凸显了中国超强的抗击打能力。8月15日,日本政府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国内对此评价不高,但在国际社会看来,这无疑是中国成为准超级大国的标志,中国崛起已经是客观现实而非遥远的未来图景。

这种态势变化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全球地位进一步凸显,不自觉地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中心。比如在世界银行的份额改革中,中国的投票权由2.77%上升至4.42%,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国;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则增加了2.389个百分点升至6.394%,排名从并列第六跃居到第三位;美国《福布斯》杂志在11月3日发布的“世界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登上榜首,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兴起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甚至出现了“中国统治世界”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矛盾的焦点,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世界老二的地位带来的。今年以来,中国外交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中美关系恶化、中国与周边的矛盾频发、国际舆论中的负面形象等,都与成为老二的客观现实有关。如何度过这个“大而不强”的战略脆弱期将考验中国的战略能力和外交智慧。

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中国外交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成就而言,中国外交以峰会外交、世博外交和亚运外交为重点,展示出负责任、谋合作、共命运的良好大国形象,也开启了中外全方位互动和沟通的新时期。

与成就相比,中国外交在2010年面临的挑战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问题:第一,中美关系恶化。在经历了奥巴马上台初期的中美蜜月期之后,中美关系从今年年初开始急剧恶化,在人权、贸易、对台军售、气候变化与核扩散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第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紧张态势,钓鱼岛问题的再度凸显使得近年来相对稳定的中日关系急剧恶化,东盟国家也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频频发难,并呈现出某种针对中国的联合趋势。第三,国际社会中出现了新的对华消极舆论,西方媒体继崩溃论、威胁论和责任论之后又抛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被动反击看成是中国不再低调谦虚的进攻性行为。第四,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一外汇储备国,中国很自然地成为了贸易摩擦和纠纷的焦点。在世界贸易组织调查办理的反倾销法案中,有75%是针对中国的。

这些新问题看似是中国外交在不同领域面临的挑战,但其背后却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是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动下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客观原因来讲,中国物质性力量的迅速增长超出了外部世界的预期,导致其出现了对中国的严重不适应感。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经济学界即使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是预测中国GDP将于2015年超过日本,而事实是中国GDP在今年第二季度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国内普遍更加看重人均GDP排名因而反应相对低调,但这一变化却触动了外部世界的神经,进而产生出新的对华集体认知和政策行为。

总体而言,面对中国崛起,外部世界存在三类基本态度:第一类是真诚欢迎中国崛起。持这种态度的国家在地理上距离中国比较远,在现存国际秩序中屡屡受西方欺负,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相对落后,大多分布在非洲、拉美、中东和东欧地区。这类国家数量不少,但由于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第二类是对中国发展抱有暧昧心态,既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战略协调,又对中国的迅猛发展和利益伸张感到惶恐不安。第三类则对中国崛起怀有敌视的取向。在其中又可细分出三种国家,即现存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与中国存在纠葛的周边国家、嫉妒中国优异表现的新兴大国。中国崛起加剧了这三种国家对华的戒备心理和对抗态势,它们相互间呈现出某种联合趋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外交的上述麻烦。

中国外交面临的困难还存在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因素。今年以来,美国高调回到亚洲,奥巴马甚至明确宣称自己是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重返亚洲的基本动因首先是华盛顿全球战略重点的转移。其次,美国重返亚洲是对过去战略失误的弥补。过去10年,美国全力关注反恐,卷入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当中。美国对亚洲是口头重视、行动缓慢。而恰恰在这10年内,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地区合作进程不断深化。因此,美国战略家担心被排除在亚洲合作之外,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张全面回归亚洲以重塑对其有利的地区安全秩序。

美国重返亚洲与周边国家的战略转向不谋而合。对于中国崛起,周边国家心态复杂,在享受中国经济增长好处的同时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深感不安,普遍希望借重美国来对中国进行制衡。

对于中国外交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中国外交遭遇的困境是大国成长的必然“烦恼”,并将伴随着中国崛起的整个进程。基于洲级大国规模和10亿级人口的现代化,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和过激行为再正常不过,我们不必过于惊恐国际社会的对抗性举措,以平常心待之。第二,我们需要对中国崛起对外部世界造成的不适应症有所准备,加强学理研究、战略统合和心态调整,积极开展沟通与对话,引导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开放合作的一面。第三,加强内部的政策协调,继续在政策透明、引导舆论和塑造共识等方面的努力,争取为外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国内支持。第四,稳定中美关系仍是中国外交的重点。在中美力量差距显著缩小的背景下,美国的对华战略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细致的对美外交有助于引导美国制定出理性共赢的战略取向,相反则可能导致美国偏激化的政策行为。最后,正确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需要在外交布局中将周边国家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谨慎使用自己的力量,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承担起维持地区秩序的应有责任。(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