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 中国农业大学与几内亚法拉那高等农艺兽医学院合作举办的“农村能源技术培训班”在农大举行开班仪式,至此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全面展开。该计划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后在教育领域推出的务实举措。中方20所高校将分别与非洲17个国家的20个高校展开合作,以鼓励中非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从而逐渐形成一对一互助校际合作新模式。
根据《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国将为非洲国家援助50所中非友好学校,招收200名非洲中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来华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为非洲国家培训1500名校长和教师,到2012年将向非洲提供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增至5500名,表明中非教育合作进一步向务实、高效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新增选军委副主席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010年11月16日至22日出访非洲三国,中国的发展战略与非洲国家的利益契合点何在?引人关注。11月18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1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的演讲,做出了中国将对加强论坛建设、促进中非关系发展的明确回答。
利益契合是务实合作的基础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泛非组织和各国正在雄心勃勃规划和打造的“非洲南北经济发展走廊”,以提高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因此对外部资金的流入非常关注; 在中国,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5年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扩大内需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政策;这些为双方提供了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合作和发展的巨大空间。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分析认为,尽管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非贸易额遭遇下滑,但同时,危机既给中非双方带来诸多挑战,也给双方提供了改变各自发展模式、加深彼此合作的机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同样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因此双方经济互补性强,互利合作潜力大。中非关系的发展显示出中非合作的精髓在于平等相待、互利双赢。习近平的出访非洲更是带来了双方应继续全方位、实质性地推进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强烈信号。
中非合作新趋势
中非投资、贸易结构发生改变更加趋向多元化,能源领域合作不再成为重点。2010年年底,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首个《中非经贸关系报告》发布会上,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司长钟曼英表示,中非2010年贸易额有望突破2008年1068亿美元历史最高纪录,中非在未来投资合作领域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制造业、矿产资源、金融、商贸、航空运输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很大空间。
成立于2007年6月的中非发展基金是中国唯一专注于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基金会。据副总裁鲁庆成介绍说,中非基金投资的方向是以绿地投资为主,即投资将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产出和就业的增长。到目前为止,中非发展基金已经安排对非投资项目35个,投资金额近8亿美元,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超过30亿美元。据鲁透露,另外还有40个项目内部已经立项,正在进行尽职调查和价值分析,此外,另有40余个项目正在进行跟踪培育。最终基金将达到50亿美元资金规模。
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过去在非投资创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近年来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投资非洲,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多,投资额从2006年以前的100万美元以下上升到目前的超亿元人民币。2010年5月28日,由中非发展基金和深圳证券所联合举办的上市公司投资非洲研讨会在京举办,吸引了外交部、商务部、证监会、及60多家上市公司负责人参加,共同探讨上市企业拓展非洲市场业务。投资非洲的主体将进一步扩大。
社会责任受到重视
在中非经贸合作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2001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为5000万美元,到2009年突破10亿美元,增长近20倍。截止2010年年8月底,中国在非设立境外企业2000余家,分布在49个国家,涉及农业、矿业等多个领域,中国成为非洲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在投资非洲的进程中,随着中资企业与当地政府、社会和民众间的互动增多,双方出现摩擦和纷争的几率也在增加,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成为制约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因素。对此中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副主席近期访非期间,特意与驻安哥拉中资企业进行座谈,提出了中资企业在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坚持诚信守法,加速融入当地社会,履行好社会及道义责任,更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要求,为中资企业在非洲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际交往赋予新内涵
中国共产党同非洲各国政党友好交往关系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化,党际交往的内涵发生变化:交往的对象在不断扩大,除各国执政党外,还包括参政党和在野党;交往的领域从政治延伸到经贸和文化领域,为推动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