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在智利海滨城市维纳德尔玛,当地孔子学院学生用中文表演节目,庆祝第二届伊比利亚美洲孔子学院联席会议召开。
新时期中拉关系的新变化
自2004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拉美之后,特别是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拉关系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同样出现更大的发展机遇。
合作程度更高。在全球面临大调整、大变革、大分化之际,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中拉之间,尤其是中国与拉美的地区大国之间的合作定位更加重要。中国目前已经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2008年11月发布了《中国对拉美加勒比政策文件》,反映了中国已经从战略高度看待拉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全球权力体系面临重新调整,中国与同为 G20成员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国与同为“基础四国”成员和“金砖四国”成员的巴西在气候变化谈判和世界经济秩序变革方面都进行良好的互动、磋商和协作,这种合作跨越了双边或地区性合作范畴,具有一种战略性和全球性的意味。
合作对象更广。在中拉建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意识形态、台湾问题一直成为束缚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负面因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综合国力增强,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缓和,中国在全方位发展与拉美关系时所受限制更少、合作对象更广。目前无论是左派的古巴、委内瑞拉、右派的哥伦比亚或智利,还是中间派执政的巴西,很多国家都将促进对华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同时,很多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对华关系也开始缓和,彼此的经贸和民间交流逐渐壮大。
经贸关系更加深入。随着中拉贸易额突破千亿,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双边经贸合作仅限于贸易已经无法体现和扩大中拉之间的广阔潜力。双方迫切需要在经贸领域的广度、深度、制度等方面进行突破。目前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订自贸协定,开创了中拉经贸关系的新纪元。与此同时,经贸关系多样化也初露端倪:与委内瑞拉设立共同发展基金,尝试以石油贸易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向巴西石油公司放贷 100亿美元,用“石油还贷款”的方式,达到双赢;与阿根廷签署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同时,中国鼓励国有和私人企业大胆探索投资拉美资源类和加工类企业,将进口基础原材料变为进口初加工品,将中拉双方的利益捆绑在同一生产链中。此外,中国与古巴、苏里南、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以援助、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
中拉关系向何处去
经历了50年坎坷和发展之后,中拉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望未来,中拉之间将共同努力,将双边关系打造成“全天候”的政治盟友、贸易伙伴、科技搭档、文化知音。
政治上,中拉之间应保持目前的良好互动模式,巩固中国目前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双边混合高级委员会 ”模式,尤其要加强与新兴大国在全球金融改革、气候变化、贸易体系重塑方面的战略合作。实践证明,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合作,不仅有效地提升两国的大国影响力,而且有力地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有助于打造一个“和谐世界”。
经贸上,中拉应继续深化投资和贸易关系,以投资促进贸易,以贸易优化投资。尤其是一些大型资源类项目,中国有资金和市场的长处,拉美国家有资源和生产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而且可以有力地确保政治关系的稳定。拉美很多国家,如阿根廷、哥伦比亚都拥有丰富的铁、铜资源,对中国资本的进入都满怀兴趣。
科技上,中拉可以仿效中国与巴西目前正在进行的气象卫星合作(被誉为南南国家技术合作的典范),在新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研究、农业技术等共同关心的领域加大共同投资研发力度。尤其是与巴西在生物燃料、农业技术,与阿根廷在核能应用、与智利在新能源等方面都有巨大潜力。
文化上,中拉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直航费用,促进双方公民的相互旅游。同时,鼓励拉美国家在华进行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培训,鼓励中国在拉美国家继续开设孔子学院,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随着双方民间更多的相互了解,中拉关系的发展基础也会更加夯实。
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双边关系的深入和扩大,一些原有或新生、明显或隐藏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特定时间、特定问题上成为中拉关系的“不和谐音”。比如,“中国经济威胁论”就是随着中拉经贸关系突飞猛进、中国产品遍及拉美而一度喧嚣尘上,一些国家也不合时宜地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政策。此外,美国等西方媒体仍用“冷战思维”看待中国对拉美资源的贸易和投资。
无论如何,中拉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需要、相互利益的基础上,前进是大势所趋。中国和拉美都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这一关系,否则将会犯历史性错误,过去50年是这样,未来50年也是这样。(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