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朝鲜首都平壤,受阅部队接受检阅。朝鲜10日上午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5周年。
先军政治与民生经济
外界对朝鲜此次党代表会议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体制能否保证政局稳定,二是未来国家如何发展。目前领导班子已经稳固的情况下,关系政局稳定的核心因素就是政策的选择。
对朝鲜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在发展国防力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者之间如何寻求平衡。朝鲜广遭西方国家诟病的政策之一就是“先军政治”。“先军政治”产生的背景就是西方国家的朝鲜崩溃论和韩国以南统北的政策。美国小布什政府出兵攻打伊拉克,并对朝鲜发出军事威胁,则使朝鲜的“先军政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年,朝鲜“先军政治”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且不说通过两次核试验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威慑力量,就是最近的阅兵,也要让人对朝鲜的军事力量重新认识。10月 10日,朝鲜在庆祝建党 65周年的阅兵式上展示了芦洞导弹、飞毛腿导弹、以及对空导弹等各种武器系统,并首次展示了新型中程导弹 “舞水端”。这次,朝鲜邀请了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多家世界著名媒体前来参观。尽管朝鲜可能的未来领导人的亮相吸引了西方媒体的眼球,但朝鲜所展出的这些装备依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从展示的这些装备可以看出,朝鲜遏制外来侵犯的能力比上世纪90年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朝鲜军事能力的提高为朝鲜将更多的资源转向民生经济创造了条件。但是否能够出现这种转变,首先取决于朝鲜领导层的认识。朝鲜提出在2012年实现“强盛大国”的目标。从各种信息分析,这个目标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军事上强大,可以不惧怕外来侵略;二是民生上,要让老百姓过上高品质的生活,达到“不羡慕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的程度。因此在军事力量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应该是朝鲜未来领导层的理性选择。
朝鲜经济在半岛战争后也曾出现过持续的高速增长,在韩国经济起飞前,朝鲜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曾高于韩国。但自冷战以后,朝鲜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连年的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使朝鲜经济一落千丈。外界对朝鲜经济问题的关注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上。上世纪80年代,朝鲜的粮食年产量曾达上千万吨,但是90年代中期直落到只有300万吨左右。近些年,朝鲜的经济逐步恢复,但粮食产量的增加也非常有限,即便是2005年的丰产,产量也仅 450万吨。虽然有报道说朝鲜今年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粮食产量可能超过500万吨。但以朝鲜 2300万人口计算,最低口粮至少也需要400万吨粮食,再加上种子、饲料、工业原料等,基本需要应在600万吨以上。因此,粮食缺口依然很大。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则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朝鲜除每年进口大量粮食之外,也积极发展农业。但是,朝鲜农业用地只有185万公顷左右,且由于灾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多贫瘠。加上气候只适合单季种植,产量难以提高。在所有这些问题之外,朝鲜农业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工业的支撑。
朝鲜由于将过多资源投入军工生产,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肥生产等投入不足,使农业发展缺乏有效支撑。因此,朝鲜要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是必要之举。但是,能否实现这种转移,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朝鲜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判断有着密切关系。
如何改善外部环境
毋庸讳言的是,由于核问题而遭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是冷战后制约朝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外部环境也是朝鲜政府未来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此次劳动党代表会议之前,韩国媒体曾纷纷猜测朝鲜此次会议有可能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过这种猜测从理论上说有点脱离实际,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朝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外部封锁。其实,早在冷战结束之初,朝鲜就在探索开放问题。例如,1991年朝鲜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了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这一项目在90年代中期曾获得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但后来开发区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当初预想的目标。本世纪初,朝鲜也开始尝试经济运作方式的一些改革,并且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与欧洲国家发展关系,希望能吸引外资。但除了朝鲜内部政策的欠缺之外,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韩国在金大中和卢武铉时期的积极对朝鲜政策曾给朝鲜发展对外经济带来一些曙光。但是,此后朝韩政治关系逐渐恶化,使双方的经济关系也裹足不前。天安号事件之后,朝韩关系更是陷入僵局。
如今,朝鲜要想突破国际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制约,恐怕必须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但这也就意味着朝鲜必须在是否最终弃核的问题上作出明确的战略选择。
朝鲜官方10月16日公开宣布,已经做好重启六方会谈的准备。六方会谈能否重开,以及重开之后如何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朝鲜,美韩的态度同样重要。但是无论如何,化解外部环境的制约,为改善国内的民生创造条件,都将是对朝鲜新领导层的重大考验。(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