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合作:多框架、多角色、新思路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东亚地区合作:多框架、多角色、新思路
张蕴岭 • 2010-08-19 • 来源:北京周报 2010年第34期 8月26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点击阅读英文版>>

东亚合作框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东盟启动的,通过邀请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进行合作对话,创立了超出东盟范围的东亚地区合作框架。这个框架是由三个骨架支撑的:东盟、“东盟+1”和“东盟+3”。显然,这三个支柱以东盟为核心,由东盟引领,但又“各行其是”。

东盟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先行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步一步扩大和深化。在政治上,把东南亚各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地区合作组织之中;在经济上,通过建立东盟自贸区和开展经济合作,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东盟大市场。在此基础上,东盟国家制定了东盟宪章,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显然,今后一个时期,东盟的主要努力都为围绕构建东盟共同体这个核心目标而进行。

 

东亚合作的多框架

“东盟+1”的机制,从东盟的角度来说,是东盟构建的以自身为核心圆的“轴辐式”双边合作机制,也是其他国家加强与东盟合作的双边区域框架。目前,已经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欧盟等多个框架。

“东盟+3”框架的建立催生了东亚的区域概念与意识。在中日韩的推动下,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该小组提出了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建立“东亚共同体”。按照展望小组的构想,东亚共同体的核心构成是:一个地区政治合作机制 (峰会)、一个地区市场一体化机制 (自贸区)和一个地区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基金)。从2003年开始,构建这三个区域机制的努力就在“10+3”框架下开始加力,但是,进程并不顺利。

按照东亚展望小组和东亚研究小组的建议,“东盟+3”的框架应该为“东亚峰会”机制替代。但是,由于政治认知和战略上的分歧,这个努力出现了分歧。结果,“东盟+3”框架没有得到提升,而是新建立了一个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新“东亚峰会”,其功能被定位为战略性对话论坛。这样,东亚就有了两个政治合作框架并存的局面。

东亚自贸区的建设先是从“东盟+1”开始的。2000年中国率先提议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从而带动了日本、韩国很快跟进,而东盟则顺势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欧盟谈判了一系列“东盟+1”自贸区协定。统合东亚区域自贸区的努力从2004年就开始了。根据“东盟+3”经济部长会议的指示,建立了东亚自贸区(EAFTA)可行性研究专家组。到2009年,该专家组完成了两期研究报告。两份报告的一个核心建议是,东亚自贸区以“东盟+3”为基础,通过整合3个已经建立的“东盟+1”自贸区(分别是东盟-中国FTA,东盟-日本FTA和东盟-韩国FTA)来完成。然而,这项努力也出现了分歧,日本不同意建立以“东盟+3”为基础的自贸区,而提议建立以“东盟+6”(东亚峰会)为基础的自贸区,并且也推动成立了可行性研究专家组,提出了研究报告。由于出现了分歧,迄今,东亚自贸区的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倒是取得了进展,这也许是因为催生东亚合作的动力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清迈倡议”为基础的地区双边货币互换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多边的“地区货币互换合作机制”。2007年中国提议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目前已经取得进展,东盟、中日韩就成立一个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金达成共识,具体的落实工作正在进行。 引人注目的是,东北亚的合作有了一定的新进展。原来在“东盟+3”框架内的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发展成单列的峰会。中日韩三国脱开“东盟+”系列会议,自2008年单独召开年度峰会,开启了东北亚合作的新进程。

 

东亚合作的多角色

东亚地区的一大特色是各国之间的差别大,从国家规模、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规模,到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地区合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参与者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尽力争取各自的自主利益,发挥各自的影响力。因此,东亚合作进程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性合作”。

东盟是东亚合作的启动者,被赋予领导者的角色。但是,东盟推动东亚合作的首要目标是有利于东盟共同体自身的建设,因此,东亚合作进程必须能够加强东盟,而不是弱化东盟。从这个角度来说,辐射状的“东盟+”结构最符合东盟的利益。

日本是东亚的发达国家,在东亚地区经济中拥有实力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对日本来说,最好的进程是建立日本可以在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区域机制,这就是日本要以“东亚峰会”为基础建立亚洲版“经合组织”(OECD)的一个战略考虑。

韩国倡导成立了“东亚展望小组”,应该说是“东亚共同体”理想的推出者。但是,后来,韩国在推动东亚合作进程上变得不那么积极,把注意力放在与东亚以外的大市场建立自贸区上,先是完成了与美国的自贸协定谈判,接着进行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

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入“东亚峰会”使东亚合作的版图扩大。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三国当然希望“东盟+6”机制得到实质性发展,使东亚峰会成为东亚合作的主渠道,这一点与日本的战略相符合。

中日韩三个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结构,战略考虑上的差别,要是哦这个进程取得较快的和较深入地发展,尤其是让东北亚在东亚合作中起主导作用,那是很不容易的。

显然,东亚合作的多角色使区域合作的进程复杂化、多向化,使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多棱发光”。也许正是这个特点,对于东亚合作的前景,往往很难看得清楚。

 

东亚合作的新思路

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推动东亚合作继续深化?这里有一个如何定位东亚合作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定位东亚共同体。鉴于东亚的多样性特征,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不能沿袭欧洲的道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方式。东盟已经探索了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东盟方式”,而“东盟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灵活渐进,协商共进。考虑到东亚的多样性特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应该充分吸收东盟的经验。

但是,东亚不同于东盟,东亚更多样,差别更大。因此,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要比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更艰难,需要的时间更长,在模式上也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因此,一方面,东亚共同体只能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在发展中探寻共同体的道路与模式,另一方面,东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在于这个进程。在东亚,难以建立一个像欧洲那样的统一的区域组织,东亚的共同体本质,是一个由多个合作框架支持的地区合作体系,该体系的根本功能是,保证东亚地区的稳定、安全与发展。

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就可以把东亚合作的重心放在深化各个领域的功能性合作上,循序渐进地努力把各领域的合作做深,把机制做扎实,在重点选择参与成员、框架机制上采取更开放、更灵活的战略。这样,东盟就不必担心被更大的区域机制吃掉,各个次区域机制、领域合作机制都可以开放的姿态,得到发展和深化。当然,为了避免相互竞争和拆台,各个框架、机制之间要有很好的协调,要互补,不要相互制约。让“东盟+1、+3、+6 (或更多)”各尽其能,平行发展,至于是否合多为一,则看将来的发展。

从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推动自贸区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到东亚面临的新形势。过去20年,东亚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国家都实行了开放发展的战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形成了以外向需求拉动为基础的地区生产网络。

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这样的东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调整,走创建内在经济发展动力,由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东亚合作要能在这种战略性调整中发挥突出的作用,把经济合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改善本地区的发展条件,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本地区的人员流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等,这就要求东亚合作的对话合作内容做出调整。这样,东亚合作中的政治分歧会减少,内动力增加,从而推动东亚合作的深化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部主任)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