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优先采用成熟的海基拦截技术。2008年2月,美海军使用“标准—3”拦截器成功摧毁失效卫星,其有效性得到验证,因而成为首选。按照美国防部制定的4阶段部署计划,2011年前,美将在欧洲部署海基“宙斯盾”系统、“标准—3IA型”拦截器以及前沿部署的陆军和海军/机动的雷达监视系统等传感器。这比布什政府的部署计划提前了6-7年。
三是保持开放性,逐步强化反导能力,并注重与北约盟国的合作。到2015年前,美将部署更强大的“标准三IB”拦截器,以应对射程在3000千米以内的中短程导弹威胁。到2018年前,美将部署更先进的“标准—3IIA”拦截器,防御射程在5500千米以内的中短程导弹。到2020年前,美将部署“标准—3IIB”拦截器,防御各类中程导弹和潜在的洲际弹道导弹威胁,保护整个欧洲。此外,美反导系统将与北约指挥控制网络及各成员国的反导系统整合。
美波各获所需
在此次协议签署之前,美军第七防空团第五营的100多名美国军人以及第一批“爱国者”导弹已进驻波兰北部的莫龙格基地。这是冷战后美国军队首次进驻波兰。对波兰来说,美波新反导协议的签署,“爱国者”导弹的部署,以使其达到三大战略目标:
首先,获取了保护自身的象征性武器。自苏联解体和华沙条约组织瓦解之后,波兰一直在为自己的国土安全担忧。拿到“爱国者”导弹,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不仅大大消除波兰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还可借助与美军事合作提高本国的军事现代化水平。
其次,提高了波兰在北约和欧盟中的关注度。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限制,波兰在欧盟和北约中的实际影响力与自己的期望值相距甚远。与美国结盟,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成为美国的合作盟友,波在欧盟和北约中的地位自然得到提高。
再次,美国的军事存在体现了美对波承诺。奥巴马上台后,一度冷淡东欧盟友,其放弃小布什反导计划的政策更令波兰、捷克等国失望。此番美军进驻波兰,并有协议保证,美波已结成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对美国来说,美波新反导协议以及美军正式进驻波兰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美国全球导弹防御体系更趋完整。此前,美在本土阿拉斯加等地建有导弹防御基地,并通过与日本、韩国的军事合作,将日、韩两国纳入美国的全球导弹防御链条。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成功,使美国的这一链条更趋完整。因为从地理角度看,东欧无疑是美国防范伊朗等导弹袭击的较理想之地。
其次,实现了地缘政治目的。除防范伊朗导弹攻击之外,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也有深层地缘政治谋划。即把东欧反导系统作为其全球反导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波兰和捷克作为其未来向东扩展的桥头堡,对俄罗斯予以战略遏制。奥巴马政府也并未放弃这一双重目标。
尽管奥巴马入主白宫后,为寻求俄罗斯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支持,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改善美俄关系的具体举措,力图“重启”美俄关系,但双方长期缺乏互信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美国第一批“爱国者”导弹部署在波兰莫龙格基地,该基地距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州仅60公里的。为打消俄方顾虑,波兰宣布将向俄罗斯提供检查波境内反导系统目标的机会,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强调波兰反导系统的防御性质,表示不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
但是,作为冷战后长期影响美俄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美反导系统正式进驻东欧已明显触及两国关系的深层次战略矛盾,对美俄关系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明显具有反俄意图,在波兰部署拦截装置就是针对俄罗斯的导弹。鉴于俄罗斯与美国、波兰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立场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关乎双方安全、战略利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上桌面,不排除未来俄罗斯在妥协无效、安全利益难以保障的情况下,重新提出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等强硬举措。
再次,巩固了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美国反导系统进驻东欧,无疑又一次加强了北约的军事和政治作用。今年2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特别指出,美国将积极促成在北约框架内建立一体化导弹防御体系,并将强化同具体合作伙伴的合作。如果北约的战区反导系统建成并与美国的反导系统对接, 则可以覆盖所有的欧洲盟国, 这意味着北约无需发展自己的战略反导系统。美国实际上是企图限制北约发展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反导能力,一方面继续强化盟国对其安全依赖,为其继续主导北约的战略调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将盟国牢牢地绑在自己战车上,充当自己地区和全球战略的有用工具。(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