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俄罗斯的“慢性病”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国际- 环球观察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恐怖主义——俄罗斯的“慢性病”
蒋莉 • 2010-05-05 • 来源:北京周报 2010年第18期 5月6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3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警察和医护人员在发生爆炸的文化公园地铁站出口附近待命。魏大方

近期,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及北高加索地区的达吉斯坦和印古什共和国接连遭到严重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暴露出俄在反恐领域存在诸多漏洞,同时也表明俄反恐形势十分严峻。俄恐怖活动猖獗的深层根源仍在于车臣问题,这将是长期困扰俄当局的“慢性病”,给俄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威胁。

 

恐怖袭击频发的深层根源

俄罗斯发生系列恐袭的深层根源仍在于民族问题。普京执政后,对车臣非法武装实施“铁腕”打压,使其溃不成军,但并未将非法武装斩草除根。加之北高地区经济困顿、官员腐败、家族势力横行、民不聊生,从而为恐怖分子提供了生存土壤。

民族问题是俄频遭恐怖袭击之根源。车臣是北高加索地区的动荡之源。俄历时十年消灭了车臣分裂武装的主力,努力推进战后重建,车臣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然而车臣人与俄罗斯人的心理距离却难以拉近。由于历史原因,车臣人怀有根深蒂固的反俄情绪,两次车臣战争又进一步加深俄车之间的民族恩怨。虽然武力镇压是打击恐怖分子的重要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更无法有效地解决民族问题。北高加索地区是俄民族、宗教相互交织且最为复杂的地区,民众之间有着相同的外貌、文化和宗教背景,以及紧密的社会关系。当地民众虽希望稳定与和平,但同情分裂分子的人也不乏其人。因此,俄当局若想斩断“恐怖之手”,首先须彻底消除民族矛盾、化解心理隔阂,并要解决好民生问题。

车臣恐怖分子报复俄“扫荡”行动,并显示其仍有挑战俄当局的能力。普京执政期间,重拳打击车臣分裂势力,使其无力与俄军正面对抗。但是,车臣残余非法武装分子并没有放下武器,而是转入高加索山区或格鲁吉亚潘基西峡谷,暂时躲避俄军的围剿并重新进行整合。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车臣极端分裂势力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俄内务部副部长叶杰列夫今年1月称,“恐怖团伙在格鲁吉亚得到一些外国教官的军事培训,目的是在俄罗斯境内制造恐怖活动”。俄当局的强力打压招致恐怖分子的强烈反弹:2009年俄当局在北高加索地区歼灭了500余名武装分子;去年11月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涅瓦号”特快列车遭到袭击后,俄在北高地区实施新一轮“扫荡行动”,消灭了多名武装头目,以及铁路爆炸案的策划和实施者。今年1月,俄又设立北高加索联邦区,试图通过执法和经济手段铲除恐怖根源。在此情况下,车臣反叛武装头目乌马罗夫等顽固分裂分子叫嚣将对俄罗斯发动一系列攻击,以报复当局的“围剿”行动,北高加索乃至俄中心城市恐怖活动大幅反弹。

北高加索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腐败盛行,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活动提供了社会土壤。车臣、印古什和达吉斯坦共和国等所处的北高加索地区多年处于战乱状态,经济萧条,也是俄罗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这里失业、犯罪及派系斗争十分严重,因此容易滋生新的非法武装分子。目前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社会矛盾,印古什、车臣和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失业率分达到50%、30%和20%。严重的官员腐败问题也使联邦政府用于支持当地发展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流入非法武装分子手中。为了推动地区重建,仅2009年俄联邦政府拨款达到260多亿卢布,但当地许多官员中饱私囊,导致地区经济每况愈下,民众生活极其困苦,从而为恐怖分子提供了生存土壤。

为了给车臣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俄联邦反恐委员会于2009年4月16日宣布正式结束在车臣地区展开的十年反恐行动状态,大约有2万名俄内务部队撤离车臣,车臣及北高加索其他地区仅保留7000名内务部队成员。主体反恐部队的撤出削弱了当地的反恐力量,安全局势明显趋于恶化。

 

俄在反恐领域存在不足

俄经历了十余年的反恐行动状态,各反恐部门长期处于“战备”状态,反恐机制效率有所下降。核实线索性情报需要占用巨大资源,牵扯大量人力、物力,长此以往,容易使情报人员思想上有所松懈,行动部门长期满负荷工作,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也削弱了反恐效率。由于北高加索地区各共和国内部权力之争激烈,导致地区不稳定性上升。为改变这种局面,俄当局开始加强对北高地区的控制。俄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认为,联邦中央欲重新夺回对北高加索地区的主导权,并正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并预测北高地区的领导人可能出现大批更换。在此情况下,北高地方当局认为担心由此失去权力,进而影响到地方相关部门的反恐效率。

大力整顿内务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反恐执行力。实际上,俄高层对内务部系统进行大幅度改革的想法由来已久。俄内务部系统的警察数量已达140万人,甚至超过俄军队总人数。近年该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是俄腐败“重灾区”,警察队伍的道德水平一直深受俄民众怀疑。今年2月18日,梅德韦杰夫总统下令整改内务部,精简警察,严惩害群之马,继续推动反腐败进程。此次改革被俄政治观察家戏称为“强力部门休克疗法”。如改革能够全面落实,将是俄内务部系统近几年幅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改革。很快,16名内务部高官被解职。同时,梅德韦杰夫宣布,俄内务部工作人员数量到2012年1月1日之前将被削减20%,这意味着俄内务部系统目前的警察中将有28万人在未来两年内失业。一时间人人自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恐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地铁等交通工具成为恐怖分子袭击“软肋”。今年2月,乌马罗夫威胁对俄各大城市发动“经济战”,把油气管道、发电站和交通干线等作为重点袭击目标,并称已派出多组武装分子执行任务。去年11月 “涅瓦号”列车和“374次列车”遭袭以及今年3月的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暴露出俄的"软肋"。如何防范对公共交通工具的袭击是国际反恐的重大课题,迄今各方认识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很难找到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莫斯科地铁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便捷的轨道公交系统之一,拥有170多个车站,日均运送乘客达800万人次,配有较为先进的监视系统和安防设施,但全面升级反恐级别,将严重影响乘客的出行效率,给地铁和市政部门造成巨大压力。因此,相关部门难以轻易提高警戒级别。这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

 

恐怖活动威胁俄社会稳定

前段时间,俄的安全形势相对平静,恐怖活动也似乎远离了俄罗斯人。然而,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和北高加索地区接连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炸醒了俄罗斯人:恐怖主义的幽灵仍在俄大地上阴魂不散,威胁着国家安全与稳定。

俄当局去年4月刚刚宣布结束车臣10年反恐战争状态,开启车臣和平时代。梅德韦杰夫还宣称,北高加索地区恐怖主义主要策源地已被粉碎。然而,恐怖袭击接踵而至,使俄政府威信遭到损害。俄《商业日报》指责政府只会给民众“唱摇篮曲”,让人们以为恐怖主义远在北高加索,但现实却将“安全幻象”击得粉碎。西方媒体则指出,恐怖分子袭击联邦安全局附近的地铁站是“对普京政府的嘲弄”。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近期俄罗斯反对派已多次组织大规模反普京政府示威活动。莫斯科和北高加索地区的连环爆炸将进一步加剧俄社会动荡趋势。

尽管梅德韦杰夫和普京都誓言要坚决消灭恐怖分子,表示要重新修改反恐法,特别是有关恐怖袭击预警机制等;俄议员们正在考虑对罪大恶极的恐怖分子恢复死刑等措施。然而,车臣极端势力已渗透整个北高地区,并得到国际恐怖组织的支持,未来还会不断挑起事端。北高地区山高林深,非法武装多为小股分散活动,彻底清剿十分困难,恐怖主义将长期制约俄罗斯。(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报告提出中国须尽快将核安全法纳入立法程序
前两月全国财政收入超2万亿同比增13.1%
国内首艘校船将起航定点摆渡36名学生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给微博提供持续发展渠道
央行负责人回应货币政策金融改革诸热点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新普京时代”拉开帷幕 稳定是“主旋律”
欧元区财长会议正式批准希腊第二轮救助方案
儿童急性白血病等将可获地方专项救助
蛟龙号拟五六月挑战7千米深海冲纪录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8期
专题导航更多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的华诞。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龙年属龙
中国入世10周年回顾与展望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