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出现困难时,一些人便会将贸易与本国经济发展放在对立面。”夏尔玛说,在此情景下,维持两国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变得非常重要。夏尔玛表示,印度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将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为中国企业赴印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简化投资审批手续,透明政策环境。夏尔玛希望能有更多印度产品出口中国,特别是印度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他还希望两国贸易更加多元化,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例。
夏尔玛还透露,今年印度将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举办20多场活动,展示印度的文化、经济行业等,使中国能够有机会了解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长项。
双边投资增长空间仍然巨大
“世界上最具外资吸引力的前三名国家中,中印占了两席。”夏尔玛在会见记者时表示,“但我们互相投资的水平仍旧较低。”
据悉,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投资总额为2.5亿美元;截至2009年10月,印度对华累计投资总额为3.3亿美元。如此的投资比例在两国各自的利用外资总额中都是非常低的,“与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对称。”
彭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印经贸合作中的一大亮点是基础设施合作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参与印度基建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目前中国企业已在印度承建了大批电站、电信、地铁等项目。“而从长远看,中印两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需要在产业结构方面所具有的较强的互补性,决定了两国在各自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诸多利益共同点和广泛的合作空间。”
彭刚介绍说,中印货物贸易结构和产品种类互补优势明显。2003年-2008年的5年间,中国自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矿产品、棉花、化学品、药品、钢铁、塑料及塑料制品、铜及其制品、珠宝及贵金属等,“这些商品约占中国自印度进口总额的90%。”而同期印度自华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机械器具及零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有机化学品、钢铁及其制品、焦炭等矿物燃料等,其中中国的机电类产品占据中国对印出口的半壁江山。在绝对量及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的服务贸易方面,中印两国也各有所长,双方在IT人力资源开发、产品设计研发、金融服务、信息通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都大有可为。
陈德铭表示,印度拥有日益庞大的消费市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发达的信息产业,而中国国内消费市场也十分巨大,以制造业见长,两国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双方还可探讨在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积极迹象,但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陈德铭说,“在此背景下,中国、印度更应该加强合作协调,开创经贸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