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印两国经贸关系的历史情况
1950-51年度印度的对外贸易额为25.42亿美元,当时中国只有11.3亿美元,印度是中国的2.3倍。但自197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与印度拉开了距离,尤其在出口方面。1975年中国出口额为72.6亿美元,印度的出口额只有43.6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中印两国实现的出口额分别为182.7亿美元和85.9亿美元。中国出口额已经是印度的2.1倍。
两国民间互通有无的贸易早已存在。而两国官方正式的贸易往来则是始于1951年。1954年10月两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但由于双方都不是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且两国经济落后,可以互补的极为有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贸易规模很小,发展缓慢。1950至1962的13年,双边贸易总共才2.6亿美元。此后由于边界战争,双方的贸易中断了14年,直至1976年中印恢复外交关系,双方的贸易关系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7年中印两国贸易额仅为5000万卢比。
二、中印贸易关系的新阶段
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8%,而印度的份额也从90年代初的不足0.5%上升到2006年的1.5%。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两国的贸易也有了迅猛的发展。从2001双边贸易额为36亿美元,到2007年386亿美元。就增长情况来看,2001~2007年,双边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5%。2008年1到12月中印贸易总额为51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4%。其中,中国对印出口31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1.2%,进口202.8亿美元,增长了38.7%。总体增长势头良好。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印贸易总额降至433.81亿美元,降幅达到16.2%。
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三、中印两国贸易现状分析
中印经贸双边关系的发展,究其原因,政策推动固然是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两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则更为根本。这从对贸易构成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看出。
1、贸易构成
以垂直分工形式开展的产业间贸易发展迅速
比较两国的产业间贸易,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初级产品2002年就已降至17.49%,同期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80.51%,而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到2007年已经占到工业制成品出口的49%。而按照通常的降SITC中前4类划分为初级产品的方法,印度对华出口的初级产品比例近年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持续上升。这与印度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表现恰好相反。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出口商品构成中,初级产品的比例就一直低于25%,而且还在呈不断下降的态势。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为满足入世的需要而不断加快的开放步伐,中国的进口规模急速扩张,印度的出口商在中国的工业类原材料市场上看到了越来越大的商机,染料、初级塑料、钢铁、金属制品、纸浆等对中国的出口大幅上涨,其中铁矿石的增幅最为明显。在过去五年中,印度仅铁矿石一项就占它整个对华出口的60-70%之间。
究其原因,中国因为经济改革进行得早、步子迈得大,经济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印度,较印度更早地进入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并在这些行业形成了生产的规模优势和劳动力的技能优势,使印度产品难以打入中国市场,相反中国商品却能够在印度市场上长驱直入。最明显的是电子产品制造业。这正是巴拉克的阶梯优势论的一个鲜明的例证。
水平分工带来的产业内贸易也已起步,并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水平。即使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的条件下,以中印两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形成的市场规模仍然不可低估。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两国就都已经建立起了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以满足国内基本建设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两国经济先后走向开放之后,它们的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等。这些都为两国在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开展贸易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的汽车制造领域,产业内贸易一直非常普遍,美日两国间的汽车贸易就是经济学家最经常提起的产业内贸易的例子。中印两国在这个领域的贸易往来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按照联合国SITC的分类,在第78章下(陆路车辆)下,2002中国从印度进口价值596万美元该章名录下商品,同时出口价值399万美元的商品到印度。而到2007年,在这一章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已增至3.73亿美元,进口达到1432.5万美元。虽然到目前为止,该章的进出口规模还不大,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已经被印度的生产商注意到了。
2、贸易收支
在2005年之前,两国贸易基本上呈均衡发展态势。虽然中国一直保持着顺差,但顺差额最高时也不过4亿美元(2002年)。甚至在2003-05三个年度,印度还实现了对华贸易顺差,虽然顺差额不高,但足以使印度工商界心中对中国经济威胁的恐惧开始消退。
然而2005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印度对华铁矿石出口增长下滑,另一方面,中国产品不断拓展印度出口市场,使得中国对印出口的增长率大大超过进口的增长率,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在双边贸易中顺差不断扩大。到2007年中方顺差达到93亿美元。2008年中方的贸易赤字更是增加到了112.2亿美元。2008年1到12月中印贸易总额为51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4%。其中,中国对印出口31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1.2%,进口202.8亿美元,增长了38.7%。总体增长势头良好。但是,印方的贸易赤字也较上年扩大了近一倍,达到112.2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达到159.5亿美元。
印度对华出口结构单一,是近年来印度对华出口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而印度工商联合会在中国频频举办印度产品博览会,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3、投资分析
从中印两国各自的投资环境上看,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大于印度。比较政策环境、比较基础设施,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都优于印度。
从中印两国相互投资的规模上看,两国的相互投资规模还是很小。中国对印投资尚不足其对外投资的1%,印度虽然这两年对中国的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比例要高一些,但印度对外投资的规模本来就比中国小,2002年仅是中国的七分之一。
从投资的产业分布上看,印度的投资主要流向技术构成的两端——高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的劳力密集型制造业。而中国最早投资印度的主要是家电行业。
从投资动机是看,印度公司来华投资不仅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而且也是为了利用中国为产业发展所创造的便利环境,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简便的创办流程和优惠的政策法规,使印度公司通过中国的制造基地,能够在全球范围竞争,而中国公司到印度投资设厂的理由更简单,就是为了绕过印度高筑的贸易壁垒。
四、问题与对策
问题:贸易壁垒与投资障碍。随着中国对印出口的不断扩大以及伴随而来的不断上升的印度一方的贸易赤字,印度对中国产品提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冗长的审批程序和不合理的安全审查过程,也阻碍了中国企业的投资计划。
对策:首先,要突出政府在开拓新市场方面的作用,包括与对方谈判,要求取消对中国产品、企业投资项目的歧视性政策;对开拓新市场的企业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提供必要的商贸资讯。其次,企业自己也需要意识到开发印度市场潜力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还需要恒心和耐心。
中印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专业化选择的结果必然导致双方的竞争。虽然在全球化生产的今天,只要能够做到取人之长补我之短,竞争性一样有可能转化为互补性,印度的一些制造行业从对中国企业充满敌意、到张开手臂拥抱中国、涌入中国,这之间的转变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认竞争性的存在。对于不可分割的生产活动,因为无法通过外包或是市场采购来实现优势互补,双方的竞争性仍将继续存在。即使是在两国都对合作寄予了很高的希望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印两国的竞争也十分明显:要打进国际市场,我们只能从接受软件外包开始,这必然要和印度竞争;在国内市场上,美国已经垄断了基础软件和中间件市场,留给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空间本来就只有应用软件的开发,现精于此道的印度企业又来了。虽然竞争并不意味着就是零和博弈,更多的可能是双赢,但不管是把印度作为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现在都是我们必须重视印度。(刘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