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从衰退走向全面复苏,但复苏过程将步履维艰,充满不确定性。如下六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但进程缓慢并充满变数
2009年是自二战以来世界经济首次经历负增长的一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预计,这一年全球GDP增长率为-1.1%,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 2007年的增长速度(5.2%)。在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二十国集团的政策协调和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 2009年下半年起,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全球经济开始走出衰退,逐渐进入经济复苏阶段。
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据IMF预测, 2010年,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09年的-1.1%提高到 3.1%。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与以往严重经济衰退后复苏相比,将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这可能是二战后历次严重的经济衰退后最缓慢的复苏。以美国为例,二战以来,每次大衰退后一年里, GDP增长率都大幅反弹,呈“V”形。1973-1975年衰退后前四个季度 GDP平均增长6.2%;1981-1982年衰退后前四个季度平均增长 7.7%;而2008-2009年衰退后年度平均增长率将低于 3%,因此此次复苏可能呈“耐克商标”形,并出现“无就业增加的复苏 ”态势。
第二,这是一次由亚洲新兴经济体引领的世界经济复苏。二战后以来,全球性经济衰退往往是美欧率先复苏,引领发展中国家复苏,而此次则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率先复苏。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仅增长率最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第三,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主要是各国大规模刺激的结果,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 2010年世界经济运行面临不少下行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其一,与以往严重经济衰退后头一年发达国家消费开支出现“井喷式 ”增长不同,此次衰退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调整增长方式,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势必导致全球需求不振甚至萎缩。其二,发达国家产能仍严重过剩,加之西方银行信贷趋紧,固定资本投资难以像以往那样大幅反弹,而固定资本投资是历次经济复苏的基础。其三,美欧主要金融机构庞大有毒资产的处理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仍未完成,信贷条件仍然趋紧。其四,主要经济体在何时 “退出”刺激政策方面处于两难窘境,过早会使复苏夭折;太晚又使通胀和资产泡沫加剧。如果不能有效地使经济复苏由 “政府驱动型”转为“经济自主型”,那么就不可能出现真正、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
二、全球金融市场渐趋活跃,但仍存在着不少隐患
在各国特别是20国集团加强政策协调和采取强有力的 “救市”措施的作用下,2009年第二季度起,国际金融形势逐渐企稳。然而, 2010年金融市场的活跃性将受到诸多问题的掣肘。第一,美欧住宅房地产市场仍未完全稳定,信用卡问题和商业房地产问题继续恶化。第二,美国大量银行倒闭, 2009年美国140家银行倒闭,比上一年银行倒闭数(25家)多出近 5倍,目前美国还有超过550家银行被列为“问题银行”。第三,全球或一些地区存在股市、房市泡沫破灭的隐患, 2009年11月底发生的阿联酋“迪拜世界公司” 债务危机及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仍在发酵中,这些问题的恶化都将引发国际金融体系及金融市场新的动荡。
三、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遭遇日益升温的保护主义干扰
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易。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虽然国际贸易形势自第二季度开始好转,降幅收窄,但仍然高达两位数。 WTO预计,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萎缩10%。随着金融危机趋缓和世界经济的复苏, 2010年全球贸易将出现恢复性温和增长。据IMF预测,2010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 2.5%,明显低于危机前2007年的7.3%。究其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二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再平衡调整,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降低进口需求;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期间及目前经贸复苏的关键时刻,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都遭遇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保护主义正愈演愈烈,并从贸易领域向环保等领域扩展,如欧美等国家要征收 “碳关税”等,投资及金融保护主义也日益露头。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加大了各国就业压力和社会问题,削弱了实施自由贸易和开放政策的民意基础。
四、国际资金流动将有所增加,但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未来一两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恢复增长,国际资本流动将逐渐趋于活跃。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 UNCTAD)预测,从2010 年开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望缓慢回升,达到1.4 万亿美元;并将于2011 年重拾势头,估计将接近1.8 万亿美元,略高于2008 年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较快复苏和实力增强,它们不仅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入对象国,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正如 UNCTA报告所指出:“金融四国”将可能引领国际直接投资的复苏。
五、全球经济大调整拉开帷幕,但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国际金融危机启动了全球经济的三大调整。第一,经济增长从政府需求拉动转向私人需求拉动。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主要是政府大规模刺激带动下复苏的,并非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扩大的结果。随着政府刺激作用的逐渐减弱,经济复苏必须建立在私人需求增长的基础上才能稳固和可持续。
第二,经济增长从消费拉动转向外需拉动。未来几年,美国将继续调整增长方式,储蓄率将继续保持在 4%左右,并减少消费和扩大出口。这要求中国等亚洲经济体采取相反的调整措施,降低储蓄,增加进口和扩大消费。但是,中国等亚洲经济体不可能填补美国消费萎缩造成的 “真空”。美国储蓄率提高4%将使美每年需求减少4000亿美元,而中国等不可能弥补这一缺口。因此,美国失衡 “再平衡”调整将持续一段时间,期间,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速将低于危机前几年,美国与中国等亚洲新兴体的贸易、汇率摩擦也将增多。
第三,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 ”经济。最近,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研发投入,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可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各国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不可避免地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成本。
六、二十国集团将继续主导全球经济治理,但其机制化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二十国集团(G20)继2008年 11月首次在华盛顿召开“全球金融峰会”后,于2009年 4月初和9月下旬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匹兹堡召开第二、三次“金融峰会 ”。两次峰会均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确定了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协调平台的地位。在匹兹堡会议上,二十国集团发表发表了《领导人声明》,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 G20取代G8,把它升级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声明还决定2010年举行两届峰会,分别于 2010年6月和11月在加拿大和韩国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2011年在法国举行。
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等地坐在一起讨论世界经济事务,这是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巨大进步。同时, G20的任务和内部关系也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发达国家通过G20加强对新兴国家风险的监控,而此次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也成为新兴国家监督和推动改革的对象。随着新兴大国进一步崛起,其在 G20的地位及对全球经济治理事务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
当然,目前G20是政策协调平台或是个论坛,而非决策机构,所达成的协议都没有法律约束力,也缺乏强制执行力。美欧不甘心放弃全球经济事务的主导权,会联手维护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传统优势和利益。 G20本身在成员国构成上存在着缺陷,从代表性广泛上看,许多中小国家被排除在门外,与联合国相比, G20没有完全反映全球社会的声音和关切。G20集团峰会的政策协调领域是否从经济金融领域扩展到政治安全领域,美国同新兴大国之间分歧颇大,前者主张要扩展,而后者仍坚持限于经济金融领域,最终博弈结果如何,也是未定之天。(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