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新任总干事天野之弥上任的第一天并未举行任何就职仪式。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他向媒体表示,作为原子能机构的第五位总干事,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
媒体把两位掌门人做了如下的比较:两位都是长期从事军控与裁军事业的职业外交官,都有大学法律专业的背景。埃及人巴拉迪坚持原则,善于平衡。日本资深外交官天野之弥行事低调,作风谨慎。对巴拉迪来说,其在任的12年确实是多事之秋,伊拉克、朝鲜、伊朗、叙利亚等地区核问题依次成为国际热点,巴拉迪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由此成为国际组织中最繁忙的一个。天野之弥精通国际裁军和核不扩散问题,先后担任日本外务省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分管裁军和核能的负责人。作为职业外交官,天野之弥参与1995年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2001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谈判,在裁军、防止核武器扩散、核能政策等方面经验丰富。
天野之弥即将领导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核领域合作中心,是世界性“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组织,也是联合国家族中的重要一员。1954年12月,第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成立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国际机构。1956年10月,来自世界82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通过旨在保障监督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1957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宣布该机构的正式成立。目前,该机构的秘书处有工作人员2200人,他们分别来自90个国家。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与其全球范围内的成员和多边伙伴组织一起,促进核技术的安全可靠使用,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并确保由机构本身,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任何国家只要经过机构理事会推荐和大会批准,并交存对机构规约的接受书,即可成为该机构的成员国。
截至2009年末,国际原子能机构共有150个成员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组织机构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大会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理事会是该机构的决策机构,每年举行5次会议,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章程,理事会每年改选一次,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指定和选举产生。
自成立以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保障监督与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1984年,中国政府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接受规约的接受书,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几十年来,中国参与该机构国际公约的制订,与该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公约和协定,成为该机构的重要一员。
作为新的掌门人,天野之弥上任后面临着和巴拉迪同样的境地,他会把国际原子能机构带向何方,国际社会拭目以待。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考验着他:
第一,如何平衡与大国和地区性国家的关系。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二战结束后由几个主要大国主持设计和建立的国际组织,其目的就是要确保各成员国能够保证把“原子能用于民用目的”,但在当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同意这种提法,部分国家担心该组织会成为保持美国等已掌握核能技术国家垄断地位的工具。长期以来,主要大国在该机构中时刻也没有放松争取或者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决策的尝试。作为掌门人,总干事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与这些大国巧妙的周旋。
最近的一次周旋是2005年巴拉迪的连任,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开始时,美国表示反对,因为在包括对伊拉克核查等问题上,巴拉迪与美国的意见相佐,引起不满。最后,巴拉迪经与美国有关官员闭门沟通,巴才得以顺利地第三次连任总干事长。作为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它对其成员国并没有多少强制力,所有协议或决定只有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妥协才能有效。其独立性一直受到成员国不同利益需要的制约。对天野之弥来说,如何在与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以及部分地区性国家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的同时又保证该机构的相对独立是其履行新职的重要内容。这既是他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维系该机构正常运转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