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对两英尺多高的墓穴卫士于2009年在甘肃出土
|
宋绍祖的房屋外形石棺在此次展览之前从未被完整对公众展示过
克拉克在中国勘探期间用于绘制各地区的地形图的勘测工具
一系列巧合的事件、加上一些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今年新英格兰的一家博物馆得以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主题展览。这场展览的展品是过去20多年中在中国出土的罕见文物,而与展览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则影响了地球上三个大洲上人们的生活。这些文物折射出,同时,也使参观者们有机会了解到,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57年)、动荡多变的20世纪初、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这三个时期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这个跨越世纪的传奇故事围绕位于马萨诸塞州威廉镇的斯特灵与弗兰斯克拉克协会(即克拉克协会)展开。威廉镇位于伯克逊山,尽管这座校园小镇距离中国各大城市的距离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遥远,但是,克拉克协会这次“中国展览三重奏”却很真实地反映了它的历史渊源。该协会的创始人斯特灵·克拉克先生在成为一名知名的慈善家与艺术品收藏家之前,曾是一名探险家,1909年他率队前往中国北方诸省勘探,并对勘探结果进行了详细记载。
“人们知道克拉克先生是一名艺术品收藏家,也是一名马匹喂养员——这是人们对他早期的了解,”克拉克协会的总负责人迈克·康弗提说。由于该协会对克拉克中国之行的再次关注,这次展览以克拉克当年完成对中国北方的勘探之后写就的一部游记《穿越陕甘》来命名——陕代表陕西省,甘代表甘肃省,这是勘探队当年考察并勘测过的两个省份。“穿越陕甘”的展览展示了克拉克那次中国之行所用的物品,例如,用于绘制地图的勘测工具,以及勘探队收集并寄给史密斯索尼亚协会的一些动物标本。
《穿越陕甘》一书本身就是一部历史、科学类珍藏书。同时,它也在克拉克博物馆持续至今年10月中旬的展览“中国山西、甘肃近期出土的文物——中国北方的考古新发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次出土物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用砂石制成的完整石棺。这副石棺制成于公元5世纪,是此类物品中的唯一——它以中国传统的房屋造型为模型,长12英尺宽8英尺,是为北魏时期的高官宋绍祖而建造,出土于2004年山西省大同市。这副石棺重达10吨,在山西省博物馆也只能展示它的正面,所以,此次在克拉克博物馆的展览是其首次完整对外展示。
展览中还有一些物品来自于2009年在甘肃发现的一座墓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4英尺多高的赤土色的卫士。从这些墓穴卫士身上还能隐约看出它们在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期间被最初着色的痕迹。
“对这些雕塑的官方报道还未公布;它们在此之前从未对公众展览过。它们将改变我们看待墓穴雕塑的方式。”鲁特格斯大学新沃克校区的艺术历史教授安奈特·朱莉安诺说。安奈特是一名协助克拉克协会获得历史文物的学者。
这是克拉克博物馆第一次举办考古发现展览,除了共同的中国主题外,其与“穿越陕甘”还有一些别的关联。三者均是一个故事链的一部分,该故事链跨越了广阔的历史、地理及文化范围,串起了对一名艺术品收藏家早年在中国探险的经历的再挖掘,在中国从未展出过的不同寻常的石棺的一次展览,三名牛津大学学生从山西太原到四川成都的暑期考察,以及由中国摄影家李具(音译)开展的广泛、艰巨的新闻摄影。
康弗提说,若不是北京的一次交通堵塞,这次展览还不会实现。当时,克拉克协会的一名代表去会见中国首都的官员们,打算说服他们接受有关克拉克法国印象派画家的收藏作品的贷款。结果这名代表和其中一名官员深陷于北京的交通堵塞中。作为增进友好关系的一种方式,他对该官员提到了斯特灵·克拉克1909年在中国的勘察,以及他的中国之行10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等情况。
那次会话之后,克拉克协会开始重新考虑其如何处理创始人早年的那段经历。他们将《穿越陕甘》一书的内容贴到网上,并辅之以1908年考察期间拍摄的100多幅照片——内容涉及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的风景、人文及宗教场所。
在书和图片公布于网络之后,这些内容很快吸引了三个人的注意。他们被这些材料深深吸引,并且每人花费数月时间使这些材料焕发出新活力。西安的一名教授石宏士(音译)将这些内容翻译成中文,随后这些翻译材料成为中央电视台有关克拉克考察的一部四集系列片的素材。李具又亲赴当年克拉克勘探过的地点,逐一对这些地点的现状进行摄影。此外,牛津大学的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吉尼·霍威尔召集了两个朋友,在2008年暑假——即克拉克远足勘测中国后100周年,再次追随克拉克的足迹重走陕甘。
霍威尔与其同学维多利亚·推特和卢卡·德尔潘塔,在克拉克协会与牛津大学探险俱乐部的支持下,在2008年暑假从太原出发,经兰州(克拉克当年远足考察的终点),最后到达成都。这个三人小组在中国之行中拍摄了很多照片,同时,还在博客中写下了他们看到的各地区的变化。对于推特和霍威尔来说,那次旅行是他们第一次到中国,旅行不仅使他们获得了能够比较克拉克时期的陕甘与当今中国的素材,还影响了这三个学生在牛津随后的学习生活。霍威尔成为了该校探险俱乐部的主席,并担任至她毕业;推特当时为了担任那次中国远足的医务员不得不参加了医疗培训,目前正在医学院攻读医学学位,她将自己就读医学院的决定归功于2008年在中国度过的那个暑假。
尽管牛津学生们的兴趣在于通过百年相隔的一次远足追随克拉克先生早年的足迹与初次探索中国,但是李具对于克拉克留下的遗产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穿越陕甘》一书中谈到的场所,他都亲赴现场拍照,将当今的场景与百年之前的照片做了并排比较。这些鲜明的对比照片放置在克拉克协会位于石子山的亨特工作室的玻璃展柜中,标题为“过去与当今”,为公众了解中国变化与亘古不变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李先生的摄影、石教授的翻译,以及三名牛津学生的夏季中国之旅,以及新发掘、出土的北魏文物,不仅在百年之后给予了克拉克远足中国的经历以新的活力,并且成为太原、西安、北京以及伯克逊山这个校园小镇之间新的文化与学术交流纽带。
作者为《北京周报》纽约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