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斯诺后人评《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与判决》

埃里克·福斯特  ·   2025-11-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南京大屠杀;文化
打印
纠错

  

《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与判决》封面(外文出版社供图)

  当历史虚无主义与修正主义试图掩盖1937至1938年南京大屠杀真相之时,《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与判决》一书成为了捍卫史实的有力著作。

  我是美国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1997)的侄子。我姑姑曾以笔为剑,与其前夫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并肩报道,记录中国抗战时期的真实景象。因此,对于那些守护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记忆的著作,我深感共鸣。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不仅记录了日军暴行,更展现了二战后国际社会匡扶正义的艰难历程。

  1946年至1948年间,由中国、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菲律宾11国指派的11名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历史性审判,即东京审判。

  正如本书所说,多国参与是确保审判公正与合法性的关键。这场审判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司法工程,规则严谨、程序缜密、证据翔实。

  本书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它大量运用了原始档案。它并非简单复述审判过程,而是呈现了法庭证词、原始文件与程序记录,使读者既了解审判实况,也能直观感受国际法如何规制那些言语难以尽述的罪行。

  书中详细记录了被告享有的法律权利,包括在法庭批准下自选辩护律师、传唤证人、质证证据等。判决书需送交盟军最高统帅核审,且仅可减刑不得加刑。这些程序表明,即便面对日军的滔天罪行,同盟国仍坚持维护程序正义,使正义不仅为世人所见,也能依法得以实现。

  本书最触目惊心的当属证言部分。文字虽克制,却揭示了惨痛真相——六周之内,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被缴械士兵惨遭杀害。

  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摄像机拍下长江岸边堆叠的尸体,并记录了大规模强奸与掠夺的事实。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在金陵大学医院救治受害者,包括因反抗强奸而被刺伤导致流产的青年孕妇。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员贝德士估计,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强奸案约两万起,受害者从九岁女童至七旬老妪。

  南京国际安全区是1937年至1938年由留驻南京的外国人士建立的战时平民避难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无数中国难民的生命。交通警察伍长德、救济工作者许传音等人的证词,揭示了日军集体屠杀、纵火与系统性暴力的真相,有力驳斥了所谓南京大屠杀是“夸大”或“捏造”的谣言。

  作为读者,我发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事实几乎令人难以承受,其冷静笔调更显事实的沉重。本书对尸山血海、常态化强奸、系统性抢劫的平实记述,揭示了一个暴虐成性的世界。尤其是,当今仍有日本势力企图淡化或否认南京大屠杀。但正是这一点彰显了本书的价值——通过将证词转化为法律证据,它证明这场屠杀不仅被目睹,施暴者受到了审判,其暴行在国际法庭的卷宗中被记录在案。

  本书亦凸显出东京审判本身是一场风雨飘摇、前所未有的司法实验。在全球性灾难过去后,同盟国尝试建立一种国际司法模式,在确保法律公正与确立罪行规模之间平衡。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与政治妥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依然留下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历史记录,至今仍塑造着关于战争罪审判的讨论。

  《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与判决》一书之所以能超越枯燥的法律档案,在于它将审判程序与证人证词并置呈现。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由多国参与、涉及多重规则与管辖权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我们直面那些呼唤正义的、血淋淋的人类苦难。这种结合带来了理性与情感的双重冲击。

  合上书本,我心中充满了悲痛与警醒。之所以悲痛,是因为历史创痛在近90年后依然让人揪心;之所以警醒,是因为否认和遗忘的暗流依然涌动。本书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当下捍卫真相的战斗号角。

  这本书不仅是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道义文献。它提醒世人:对于反人类的暴行,必须揭露、必须记载、必须审判——无论历经多少时光,遭遇多少否认。对于想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及现代国际司法制度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不可或缺。

  阅读此书,我常常想起自己家族与中国的渊源。我的姑姑海伦·福斯特·斯诺毕生致力于让世界听见中国人民的声音;其前夫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影响了西方认识中国革命的视角。而《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与判决》一书延续着同一种精神:见证,记录,拒绝遗忘。

  翻译:王若涵

  责编:王海荣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