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轩毅 · 2025-09-0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文化 | 打印
| 纠错 |
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全称“秦岭终南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在2009年8月申报成功的世界级地质公园,是西北地区首家世界级地质公园,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家世界级地质公园。
当46亿年的地球年轮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层中层层铺展,这座横亘中国腹地的山脉便成了一部镌刻着天地密码的立体典籍。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以1074.85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承载着从板块碰撞的洪荒之力到蓝田猿人燃起的第一簇文明火花,从第四纪冰川的雕琢印记到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每一块岩石都是地球演化的见证者,每一道山痕都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它不仅是地质学家的天然实验室,更是全人类共享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高山草甸。(高文信摄)
地质造化:地球演化的活态博物馆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奇观,是板块运动书写的壮丽史诗。作为世界典型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这里完整记录了中国大陆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碰撞拼合历史。
翠华山的山崩遗迹堪称自然界的“力学杰作”。3亿立方米的崩塌体量位居世界第三,其中最大的单体崩石体积达89,640立方米,为中国之最。
第四纪冰川的刻刀,在秦岭终南山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缘地貌。被命名为“太白冰期”的冰川活动遗迹,记录了10万至1万年间东亚古气候的变迁轨迹,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证据。U形谷中冰川擦痕清晰可辨,冰斗湖如蓝宝石般镶嵌在群山之间,这些冰川遗迹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更形成了终南山雄奇险峻的地貌景观。
在蓝田猿人遗址,163万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将东亚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为亚洲北部现存最早的直立人化石之一,蓝田猿人的发现成为人类演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和用火遗迹,诉说着远古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故事,也证明了终南山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秦岭四宝(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中心供图)
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
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地理与气候的天然分界线,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从暖温带到寒温带的完整生态梯度,成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这里孕育了3100余种植物,隶属于158科892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如红豆杉、太白红杉、独叶草、银杏、秦岭冷杉等在山间随处可见。每到春季,太平景区的紫荆花漫山遍野,为大地披上紫色盛装;秋日里,王顺山的红叶如火如荼,与翠绿的冷杉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金丝猴、朱鹮、大熊猫、羚牛等中国特有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清晨时分,金丝猴群在树冠间腾跃嬉戏,金色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黄昏时刻,羚牛在山脊上悠闲漫步,俨然山林的守护者。近年来,公园内陆续发现襀翅目和扁翅目昆虫新物种,这些微小的生命进一步丰富了终南山的生物多样性,也证明了这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终南山的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物种丰富度上,更在于其作为“生态调节器”的重要功能。茂密的森林如同绿色的肺叶,不断吞吐着二氧化碳,释放出清新的氧气,对西安市区的气候调节和碳汇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源于此的黑河等河流滋养着八百里秦川,为关中平原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文明脉络:从远古到现代的精神家园
在终南山脚下的村落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活态传承。秦腔的高亢唱腔回荡在山谷间,剪纸艺术将终南山的动植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统农耕技艺延续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每年举办的登山节、紫荆花节、花朝节等节庆活动,将地方习俗与地质公园文化完美融合,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当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在节日里载歌载舞时,终南山的文化基因便在这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
作为西安的“后花园”,秦岭终南山与这座十三朝古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从周代的丰镐二京到唐代的长安城,终南山始终是都城的生态屏障和精神寄托。华清宫景区见证了盛唐的繁华与兴衰,其温泉资源与终南山的地质特点密不可分;南五台的佛教文化与道教圣地楼观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魅力。可以说,终南山的地质演化史与西安的城市发展史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
如今,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正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科普三进”活动,秦岭终南山的地质文化和历史故事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国际青少年儿童营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他们在这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感受终南山的人文魅力,使终南山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科普殿堂: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国家级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构建了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成为传播地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五场馆+秦岭国际青少年儿童营地”的基础设施格局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让游客在游览互动中感受地质科学的魅力。
公园开发了一系列地学科普产品,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成为展示秦岭终南山风采的传播载体。先后出版10余种科普读物,包括摄影画册、诗词赋、宣传折页、地图及中英文少儿科普读物等,满足不同群体阅读需求;制作公园园徽、中英文园歌、宣传片和水墨短片,以多元化传播方式展现终南山地质之美;完成中英文网站的第三次升级改版,建设虚拟数字博物馆,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畅游终南山。每年利用科普节日、寒暑假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课程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以张国伟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科学家深耕秦岭地质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秦岭造山带研究体系,不断提升着秦岭终南山的科学内涵。公园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产学研实习实践基地,吸引大批科研人员和学生前来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地学领域的发展,也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让公众能够一窥最新的科学发现。
共生发展:地质公园与社区的和谐共舞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为周边社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形成了“保护-发展-惠民”的良性循环。公园积极探索“景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发了亲子农耕研学、认养农场田园、精品农家乐民宿等品牌旅游产品,带动沿线社区居民致富和农村集体增收。如今,走进终南山脚下的村庄,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农家乐里宾客满座,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都得益于地质公园带来的发展红利。
地质公园的建设还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年轻人将现代经营理念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设特色民宿、开发文创产品、组织研学活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着“爱科学、爱家乡、爱自然”的美好愿景。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公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通过宣传教育,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到地质遗迹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来;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秦岭终南山的生态安全。这种“共融共生”的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珍贵的地质遗产,又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国际对话:全球地质遗产的共享纽带
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重要成员,秦岭终南山始终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地质保护共同体。公园严格遵循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协作准则,积极构建跨国界、跨区域的长效合作机制:不仅持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提供捐助,助力全球地质公园网络的体系建设与发展,更主动牵手国内外同行——目前已与国内外14家世界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通过人员互访、技术共享、联合科考等形式,实现地质遗产保护经验的跨国流动。
在国际舞台上,秦岭终南山的身影愈发活跃。它连续参与历届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研讨会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地质遗迹保护”“可持续旅游发展”等议题中发出中国声音;更连续5年联合国内多家地质公园,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暨“亚太地质公园周”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科普讲座、线下地质研学等形式,搭建起覆盖亚太地区的地质文化交流平台。这种多层次、常态化的国际互动,不仅让秦岭终南山的地质奇观与文化底蕴走向世界,更将全球先进的保护理念与管理经验引入中国,使这座“中央山脉”成为连接东西方地质科学与生态文明的重要纽带。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这座承载着地球演化密码和中华文明记忆的山脉,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从2009年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到2013年、2017年两次获得绿牌通过再评估,2025年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再评估考核,秦岭终南山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锚定“保护为核、科研为翼、惠民为本”目标,努力建设成为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世界地质公园。(责编:兰辛珍)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