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华文化;美洲中心;厦门;文化 | 打印
| 纠错 |
12月21日,由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与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的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主题对话会在厦门举行。
对话会现场
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主任李雅芳,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出席对话会并致辞。德国知名导演、作家乌苇(Uwe Kräuter),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哥伦比亚音乐博主郝克特·帕拉西奥斯(Héctor Palacios),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荷兰籍专家、青年汉学家潘妧纱(Elsbeth van Paridon)等外籍嘉宾以及集美大学翻译系主任、副教授陈巧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惠和影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雅华,华人头条董事翁国宁,厦门《海西晨报》首席记者叶子申,厦门市南乐团非遗保护专员、南乐研究会副会长李宝霞等中方嘉宾参加对话会,围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厦门多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对话会由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北京周报社)副主任高丁博主持。
《厦门共识》正式发布
对话会上发布了《厦门共识》,呼吁不同文明相向而行,以交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 美美与共
李雅芳
李雅芳在致辞时表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环节。精准把握习近平主席有关人类文明的重要论述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包括厦门在内的地域文化独特载体是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赋予其更多时代特色。
她表示,“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郑成功笔下的厦门很美,今天的厦门比郑成功笔下的厦门更美。中国外文局美洲中心(北京周报社)肩负沟通中外的责任和使命,愿意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传播厦门之美,传播中华文化之美,让国外人士从厦门文化中,从中华文化中,感受到美美与共的亲切。
上官军
上官军在致辞时表示,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之美,在其山海兼备,天风海涛的自然风光之美,更在其历久弥新,多元包容的多彩文化之美。厦门一山一水都是诗画,一街一巷皆有故事。他希望与会嘉宾能深度感受厦门美景和风情人文,对外讲好厦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及国际传播的道路上携手并进。
上官军指出,作为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经过40多年的接续奋斗,已经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拥有金砖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等多区叠加优势,是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当前,厦门正按照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蓝图,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相互尊重 交流互鉴
乌苇
乌苇表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还非常少。在中国,他结识了电影演员赵丹、画家黄永玉等一批最优秀和杰出的艺术家,与他们的交流激发了乌苇对文化交流的思考。于是他联系了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进行交流,或许还可以邀请中国知名话剧《茶馆》在德国展演。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1980年,《茶馆》在德国14个城市以及瑞士、法国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人忽然就意识到,遥远的中国人民其实都是与他们有着同样感情的人。这种理解和惊讶,几乎在当时所有媒体的文章和言论中都出现了。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了解和尊重不同类型文明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西方文明应该少一些傲慢和偏见,用真诚来和世界沟通。
陈巧玲
陈巧玲表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注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国家,《论语·为政》中便有言“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中国历史中,民族交流与国家交流的案例时有发生,不管是 “张骞出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都没有产生文明霸权行径与文明殖民现象,反而极大促进了当时的文明交流发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共生局面。“美美”从包容性的角度,认为各种文化、各个文明都有其“美”的形态,都有着主体性与独特性。“美美与共”的传播观念表达的也是,文明在传播中是可以相互共生,甚至是可以彼此互构的。
高文勇
高文勇表示,他曾促成了格莱美奖得主、巴西音乐人泽·雷纳托(Zé Renato )与中国歌手赵可的音乐合作,两位音乐人合作录制了一首名为Sutil Cintilar (中文歌名:倒影)的歌曲,其葡萄牙语歌词的灵感来自于丝绸之路。他认为,这是一个文明交流合作的成功案例。不仅是音乐,不同的语言、绘画、美食等,都能让人们接触到新的世界,给予人们新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要了解中国,不能仅仅通过西方作家的著作,而是要亲身接触中国的社会、人民和艺术本身。比如与会嘉宾参观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时,通过服装颜色、人物造型、演员声音去了解每个戏曲角色,而这些细节也反映出歌仔戏的基本内涵,以及戏曲背后的中国文化和哲学。
传承创新 辉光日新
李雅华
李雅华表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日俱增。从传统手工艺到传统节日,从工艺传承到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更是历史的见证,链接着过去与未来,铭刻着历史与现代。非遗技艺需要经历从小家到大家的过程,“大家”就是非遗保护发展的土壤与生态。对惠和影雕来说,就离不开闽南文化与闽南精神。此外,文化保护与传承从来不应是抱残守缺,只有走进人群中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存在,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也需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每一次创新。
李宝霞
李宝霞分享了关于南音国际传播的案例。她表示,南音是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福建南方人的迁徙,南音也传到了东南亚和南洋群岛,形成了一个世上独有的南音文化圈。对于海外游子来说,南音是他们的乡音,也是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同时,通过世界南音联谊会国际南音大会唱等平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南音艺术家和爱好者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南音的国际传播,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子申
叶子申表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代表着人民群众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作为主流官方媒体,更需要肩负起宣传和弘扬闽南文化的社会责任。为让传统非遗被更多人看见,更好地被记录、流传,海西晨报社今年联合厦门有关高校和拍摄团队,共同开启“闽南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拍摄收录珠光青瓷、厦门珠绣、闽派古琴等闽南代表性非遗14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促进其活态传承,让非遗保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保护成果。
讲好故事 共向未来
郝克特·帕拉西奥斯
郝克特·帕拉西奥斯表示,过去20年间,他亲历了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他认为,每个生活在厦门的外籍人士都有义务和责任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更好地向世界推介厦门的城市形象。作为一个新厦门人,他呼吁与会嘉宾携手同行,向世界宣传厦门,保护好厦门的文化和遗产,让世界分享厦门魅力。
潘妧纱
潘妧纱表示,她曾多次来厦门旅游、采访、调研,并一直致力于从时尚和城市文化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她认为,厦门是一座底蕴十足、充满创意活力、又兼具休闲氛围的城市。在她看来,未来在城市形象对外宣介方面,厦门可以在现有文化产业(比如动漫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艺术审美和潮流倾向,以及他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新追求。
翁国宁
翁国宁表示,要做好国际传播,就要入乡随俗,用好华文媒体、华侨华人、华文学校这最接地气的“华社三宝”。要数字化技术赋能,推动海外华媒转型升级,从技术共建、内容共创、用户共享、商业共赢等方面将原本是区域性单一性华媒,串联成全球性融媒体平台。同时,华侨华人是优质内容渠道者,更是中国故事宣讲者,要聚合华社力量,不断拓宽内容来源渠道。此外,讲述中华文化故事,也离不开语言的相通与思想情感的共鸣,在这方面,海外华校的作用不可或缺,要进一步发挥华校作用,让更多的华裔青少年和外国青少年通过学习中文,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
高丁博
高丁博表示,今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国际社会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厦门共识》中的五点共识,是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呼应和遵循,也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同推动《厦门共识》各项内容的落实,为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文明传承创新,对外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贡献力量。
12月20日至21日,与会嘉宾还参加了以厦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外调研采访团,先后赴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鼓浪屿、蔡氏漆线雕艺术馆等重点文化单位进行了调研采访,体验和感受具备特有丰富内涵的厦门文化。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