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剧院魅影》魅力 中国遇知音

《北京周报》记者 唐元恺  ·   2016-01-2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剧院魅影;音乐剧;北京
打印
纠错

  1月10日,在连续上演即将30个年头之际才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原版(英文版)《剧院魅影》,圆满完成了在北京的最后一场演出。这位“音乐剧之王”在中国同样遇到了知音,其中包括诸多该剧“同龄人”和他们的父辈。

  此次中国行只在广州和北京两个城市进行,而两个月的演出平均每场上座率达95%,创造了过亿人民币的票房,并使得北京音乐剧市场飙涨200%——根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的统计,北京音乐剧票房收入达1.2亿元,与去年同期3759万元相比,增长了226.7%。

  迄今为止,《剧院魅影》英文原版已经在全世界演出超过了1万场,它总共来中国巡演过3次,加起来264场。第一次造访中国是在2004年,百场于上海。此后近10年的2013年,它再次到上海,演出场次则缩水了近40%,即64场。而作为中国首都与文化大都会的北京,自然更是“有机会的”,可却与北京观众擦肩而过。

  “主要是剧场承载能力不足。”据如今引进并运营《剧院魅影》巡演的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元透露,当时制作团队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剧院,但发现没有一家符合《剧院魅影》的基本技术条件。早在1999年,她就已经跟这部音乐剧的版权方英国“真正好”公司进行过相关的接触与谈判,可未能如愿。“尽管北京有多个大中型剧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全国之最,不过大多是音乐会剧场的设计,并不适合音乐剧演出,要完成这些装置条件几乎不现实。例如,当时条件差不多的只有保利剧院和世纪剧院,但都是符合音乐会的自然声场条件,而不是音乐剧要求的电声声场。”当时上海大剧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因此2004年《剧院魅影》巡演先去了上海。

  为了引进“音乐剧之王”到北京,2012年,“四海一家”与一家集团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力图把天桥艺术中心打造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为演出全球各大音乐剧量身定做、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剧场。“其主剧场不但对舞台、灯光、音响等多个方面采取独特设计,更采用了一批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不仅完全符合《剧院魅影》的技术条件,在未来也可以满足其它音乐剧的演出要求。”田总经理说。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剧场!”《剧院魅影》的技术总监理查德•马丁和他的团队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技术考察后赞叹道。

  这样,236件道具、230多套服装与总重达200吨的26个集装箱到达北京,从去年11月17日到今年1月10日,作为新落成的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大戏连续上演64场。

  剧院顶部巨型水晶吊灯飞过观众席最后砸在舞台上的场景,是《剧院魅影》最惊心动魄的高潮一幕,理查德•马丁披露,2013年上海站水晶灯下降的速度为1.8米/秒,2014年香港站则为1.6米/秒,此次在北京,净重超过半吨的水晶吊灯的下落速度将提升到2.1米/秒”,与地面的最低高度为2.1米,这意味着北京观众有机会体验到目前为止国内最为震撼的剧场效果。于是,不少“胆大”的观众在买票时直奔“吊灯惊魂”而去,纷纷“求被砸”。在最后一次考察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之后,理查德•马丁得出结论,吊灯的吊点可以置于第三排中间座位上方,“求被砸”的最佳位置是前三排中间,。而对第一排中间位置观众来说,吊灯会在其头上方“急刹车”,与他们的最近距离仅1.5米……除了前三排的“最佳体验区”以外,中间靠前区域可以说是“最佳观赏区”,在这里可以看见吊灯从眼前坠落的全过程。

  “开演前,我们要有10天时间装灯具等道具,3天时间给主演们排练,3天进行技术调试和当地员工磨合,还有3天要全员到位彩排,一共要有将近20天的准备时间才会与当地观众见面。此外,每场演出前3个小时,要先进行一遍技术彩排,确保舞台技术万无一失。”理查德•马丁介绍说。

  《剧院魅影》的后台素有“博物馆”之称,原因是其复杂的道具、服装不仅创舞台演出之最,并且几乎每一件服装、道具基本上都是当年演出留下的“古董”,很少进行更换,除了舞台上演出需要的两个苹果以外。然而,一件绣着中国清朝(1644—1912)龙纹风格的宝蓝色服装还是“亲切”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据介绍,这是一件仿照清朝官服的设计,用古老布料制成,花纹全是手工刺绣。这件衣服虽然在剧组比较年轻(仅2年),但上面所有中国元素的装饰却都是淘来的有年头的老物件。

  尽管《剧院魅影》一直遵循英国谚语“东西没损坏的话,那就不要去修理它了”的精神,本次中国开演也是与近30年前原版一模一样的,但还是有“非常非常小”的改动是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的。

  “《剧院魅影》的无限艺术魅力,来自于每一个无可挑剔的细节——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乐团、舞美、灯光、道具和音响,它们缺一不可,构成了这部不朽的音乐剧。”中国观众王向华表示,不能简单用“演出很精彩”来评价,更愿意用“迷人”或“很抓人”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从《剧院魅影》诞生至今,它的成功证明了重复性演出的可持续性。”中国文艺界人士也到剧院追捧“魅影”。在北京,著名歌星毛阿敏刚看过一场,就又去了。演员刘敏涛则惊呼,舞美、灯光等“都把握得太棒了!”

  而让中国观众着迷的,还有主演们充满炽烈情感与激情的歌唱。自1996年便开始饰演“魅影”的布莱德•里特尔此次已是他第4次到中国演出:2004年上海首次引进《剧院魅影》便是他担纲主演;2014年上海,再度被邀出演;2014年岁末,香港的男主角还是他;而此次在广州、北京,他收获了更多的掌声和粉丝。“我知道,中国的粉丝们都亲切地称我为‘小面包’!” 目前他饰演“魅影”一角场次已超过2500场。

  在中国,布莱德•里特尔拥有了自己的微博,他请朋友帮忙打理,发布有关《剧院魅影》和他自己的信息。他也使用微信,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用的社交软件,他乐于用在中国学习到新技能跟朋友聊天、交流。他还因为《剧院魅影》这部音乐剧而站在了CCTV元旦晚会的舞台上,对此他感到很得意,“朋友会在电视上看到我,并兴奋地指着电视说:‘他在那儿!’”

  中国观众也希望自己的明星也能出演这一角色。“目前由于版权问题,《剧院魅影》还没有推出中文版。”真正好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克里•科默福德表示,鉴于近几年《猫》和《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先河与成功经验,中文版《剧院魅影》与观众见面指日可待。

  而田元总经理正是《妈妈咪呀!》和《猫》中文版巡演成功的幕后推手之一,其“四海一家”公司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开始涉足音乐剧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选择音乐剧,是考虑到它具备规模效应和可复制性,能大批量重复生产。”集团董事长张宇认为,不是所有演出品种都适合产业化,而音乐剧产业具有完备、成熟的产业化模式。

  “现阶段需要引进世界级巨制的音乐剧以培养国内市场,让更多的观众关注音乐剧,并走进剧场观看,所以高品质、大体量的世界知名音乐剧走进中国,是国内音乐剧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田元说。

  相较国内外的音乐剧制作环境,中国大型的音乐剧制作比较少,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张新成表示,如果在资金方面,国内投注的力度可以多一些,相信也可以制作出媲美百老汇的音乐剧水平。他的中戏同学周默涵也表示,音乐剧对于学习专业表演的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与魅力在于演员既要能唱、能跳,还要能演,因此音乐剧演员需要强大的体力与多重专业表演技巧。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熊奔宇则说,百老汇称呼“能唱、能跳、能演”为“三重威胁”,他觉得中国目前很欠缺这样的音乐剧表演人才。

  今年中央戏剧学院等中国学校本科招生简章表明,音乐剧系表演专业将继续招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