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宗教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发展“同愿同行”

《北京周报》记者 唐元恺  ·   2015-11-2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佛教;文明;无锡;文化
打印
纠错

  

    10月24日拍摄的《禅行》主题体验活动现场。当日,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举行《禅行》“禅在当下 千人坐禅”主题体验活动。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有高僧觉得“文明冲突论”是个“魔咒”,该将其打破,中国倡议和追求的是“文明的融合”而不是冲突。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发布的《宣言》就表示,“ 众生自他相依,人类缘起共生,只有全世界多元文明、不同宗教和谐共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灯灯互映,才能实现世界之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佛陀创教两千六百多年来,历代高僧大德胸怀弘扬圣教、普度众生的宏誓悲愿……将佛陀慈光普照全球,为世界不同文明连接起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为各国人民架设起一座友好往来、心灵相通的桥梁。” 

  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位于上海与南京之间的文化名城无锡举办,那里拥有88高的世界上最高大的释迦牟尼青铜立像与千年古刹,曾于2009年举办过第二届的佛教论坛,如今被确定为这一论坛的永久会址。20151024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到无锡参加第四届论坛。 

  世界佛教论坛是2006年中国两岸四地佛教界倡议发起的国际性多边宗教论坛,是中国佛教界为全世界佛教徒及一切护持佛教、慈念众生的有识有为之士所搭建的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为主题,是前三届论坛成果的拓展和深化,蕴含着对不同文明携手共建地球家园的真诚呼吁。 

  “宗教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发展‘同愿同行’。”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孙春兰在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佛教思想倡导和合、兼收并蓄,同本土文明交互融合,与社会发展同步而行;宗教的影响力在于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互鉴”,佛教作为信众遍布五湖四海的一种宗教,在与各国文化的交融借鉴中得以发展;宗教的感召力在于宗教界人士的积极引领作用。“中国政府坚持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倡导宗教和谐理念,致力于推动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向论坛发出贺信,认为“文明的交流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因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而多彩,因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而丰富。在人类历史上,佛教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树立了成功典范,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构建了重要的桥梁纽带”。 

  “如果从宏观上来讲,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主要问题,尤其放在一个全球的范围内考虑,主要是一个文明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甚至于宗教之间的冲突,还有教派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彼此不能够相互包容,这种情况对于我们现在的威胁很大。”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龙教授觉得,如果参考一下佛教的一些说法,可能会大有帮助。“佛教特别强调‘无我’,这个思想不是说不要自己了,而是告诉大家,要改变一个思维方式,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要突出自己,而是要让人明白,个人的存在依赖很多别的因素,依赖别人的存在,有很多人,熟悉的不熟悉的,默默地在支持着,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么一个相互依赖之中,要让人明白人的存在一定要首先去考虑别人,要包容别人,所以,如果这个价值观、思维方式能够推广,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教授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道。  

  这次论坛上,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糸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佛教,“中国是很幸运的,你们的国土很大,有很好的文化积淀,现在的佛教发展也非常好。”出席本届论坛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秘书长潘洛·泰阿利(Phallop Thaiarry)表示,“我们的责任是相互合作,使得各个团体相互理解,这样可以使佛教徒之间、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理解加深,那么和谐就会随之而来,那么世界也就会更加和平。”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则呼吁全世界佛教徒“以慈悲智慧、中道圆融的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贡献智慧,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努力”:“首先,要加强不同传统、不同宗派、不同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之间的交流互鉴。其次,要加强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对话合作。第三,要加强佛教与现代科技文明的交融互鉴。” 

  学诚法师本人便是与现代科技文明交融互鉴的力行者。早在20062月,博客尚属新鲜玩意儿时,他就开通了个人博客,成为中国佛教界开博第一人与最早“网开道场”(运用互联网弘法)的高僧之一。从2009411日起,他又开始编织更时尚的“围脖”,将佛法的智慧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快捷地传至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迄今为止,他相继开通了中、英、法、德、泰以及藏语等10个语种的微博,读者涵盖了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最具互联网思维”的法师。法师每发一条,有关负责人便立刻通知7个语种的专、兼职义工,迅速翻译,及时更新微博。 

  而为了保证清修,在学诚法师亲任方丈的北京龙泉寺,僧人使用电脑、上网必须要申请,负责事业部门、需要上网的只是少数法师,这是其制定契合时代特点的现代僧团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僧众不会受网络影响,可以清净持戒、安心办道。 

  早在1984年,刚刚到北京就读中国佛学院的学诚发现,由于没有适合修行的道场,北京有不少居士都跑到外地找道场,这样他萌生了一个将来于北京办道场的梦想。21年后,夙愿实现。2005年,学诚法师来到龙泉寺,让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寺庙恢复宗教活动,从此,龙泉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向公众开放的修行寺庙。 

  现年49岁的学诚法师是今年421日接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这一重担的,成为这一协会创立62年来最年轻的会长。与此同时,他还继续身兼北京龙泉寺、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的方丈,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等多种社会职务。 

   “当今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体人类已经联结成一个休戚与共、共荣共生的大社会,世界文明的多元并存格局已是大势所趋。”学诚法师始终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化解冲突、构建友谊、携手共进,其意义十分重大。20123月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他所递交的一份政协委员提案便与“媒体传播”有关。“出家人持戒修行与互联网弘法实际并不矛盾。”他说,佛教重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而佛教徒要弘法、广度众生,就应当积极学习运用互联网等先进的传播手段,这是现代佛教参与社会、弘扬佛法、化导众生非常便捷的途径。 

  目前佛教界运用新媒体技术已非常普遍。2012年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就充分运用了微博、互联网、卫星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本届佛教论坛还举办了3场新媒体分论坛。 

  论坛还专在电视分论坛上邀请到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和国际科学交流协会发起人之一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罗伯茨称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从道德层面来讲,他认同佛教提倡的平和和对和平的追求。莫言则笑言,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敢)去”:“当时想到在这个论坛上汇集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高僧大德和有很多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专教授们,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写小说的,到这个论坛上等于是登台献丑。”后来,有关部门找到莫言领导,领导批示“必须去”,然后他才说“一定去”。 

  参加论坛晚宴,莫言并没有好好吃饭,而是不停地观察那些坐在自己两侧的高德大师们,看他们的服装、表情、动作,认真地观察,看看心中有佛的人,在饭桌上是什么样。“大有收获!观察发现,学佛的人心中欲望很少,他们吃饭很精致,嘴巴的动作是很小的,没有人发出我们平常人吃饭容易发出的那种声音,而且吃的食量也很少,一个内心有戒律的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非常尊重。| 

  “参加此次论坛,的确给我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在各种宗教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佛教。”莫言说。而其不少作品中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佛教是一个高深的宗教,跟其它伟大的宗教一样,所秉持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从客观上来讲,对校正人们的行为准则,安慰痛苦的灵魂、解脱人们面临困境,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已经融合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佛教的基因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