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周明伟:我与沙老的十年

  ·   2015-03-2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周明伟;沙博理;对外传播
打印
纠错

 

     

  人民画报:去看望沙老时,他会提起凤子吗?  

  周明伟:其实我很好奇,异国婚姻能达到多么深刻的依恋程度?每个人内心是不是都会保有本土文化的一些禁区?我们偶尔会聊起凤子。能感觉到沙老对凤子是发自内心的爱,有很重的依存感。他讲过几件事。比如抗美援朝时,那是两个人都没经历过的战场。凤子参加中央慰问团去前线慰问,沙博理一直担心,“她去一个美国佬发动战争的地方,回来后会怎么看我这个美国佬?”凤子回来,他去火车站接她,就总觉得凤子看他的眼光变了,“花了很长时间才不讨厌我这个美国人。”  

  我问他,凤子英文怎么样?他调侃说,“有朋友说,我说的中文世界上什么人都能听得懂,凤子的英文只有我听得懂。但其实她是我的老师。”沙老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也值得敬仰。他对凤子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家和妻子的理解,很值得我们品味。  

     

  最近几年,由于年龄关系,沙博理很少外出。他喜欢每天在自家的庭院里喂喂野猫,侍弄花草。两片烤面包,夹几片培根和生菜叶,再加一杯咖啡或几口啤酒,就是一顿午餐。外孙女郭馨在美国读了十年书,在她眼中,沙博理就是一个普通的外公,“我从来没觉得外公是个外国人,他就是一个慈爱的外公。”  

     

  人民画报:这些年每次见到沙老,觉得他有什么变化吗?  

  周明伟:2012年为沙老过生日时,他依然幽默风趣,谈笑风生,说话思路敏捷,但已经流露出对身体变化的焦虑。他这么一个天天关心天下大事的人,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了。耳朵也不好使,说话得很大声。  

  后来我们安排社里的年轻人去和他聊天,给他读读书报。我曾给他买过一个名牌助听器,但他没用,说这个“高级”的费电,而且太敏感,戴上后听到杂音太多,所以还一直用一个挂着线的老式助听器。  

     

  人民画报:有媒体曾报道沙老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洋派的,您有这种感觉吗?  

  周明伟:他有时还是想吃西餐。2008年生日前,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牛排。后来我们带他去了一家还算不错的牛排店,但并不合胃口。当时他很客气,说吃不了我带回去。后来告诉我,“那不是记忆中的牛排”。这件事我至今心存愧疚。之后他总说年纪大了外出不方便,就再没上饭店吃过饭,每次聚餐都是带些做好的菜去他家。  

  我看过他的冰箱,里面放着面包夹煎鸡蛋的三明治。我想送他一个咖啡机,他说以前喜欢自己煮,但毕竟清洗很麻烦,现在已经习惯喝速溶咖啡了,最常喝雀巢GOLD咖啡,香一些。我去的时候,没见过家里有帮佣,自己能做的事情他都自己做。  

  这几年沙老逐渐活动不便,生日就都在家里过。问到想吃什么,答案总是烧饼、油条,这些小街小巷的吃食就好。我们每次都准备一些家常菜和蛋糕。他常说,又给我准备了“这些很高级的菜啦”。我们也带很多年轻人过去,一起吃蛋糕,他很开心。这些场景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很怀念。  

  本来打算今年国庆去看他,结果忙忙碌碌没去成。这也是我一个深深的遗憾。  

  沙博理将中国见闻与经历写入自传《一个美国人在中国》,1979年在美国出版。我对中国的感情和思想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刚刚到来的懵懂、幼稚,到后来与中国文化和生活的逐渐融入,我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对中国的感情也一步步加深了。中国有他的爱人,有他的朋友,有他喜欢的传统文化,中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纵使这里风云激荡,也再难割舍离开。  

     

  人民画报:在给他颁发“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时,您号召大家以“沙老的成就和作为为楷模,为荣耀”,您怎样评价他的成就和作为?  

  周明伟:沙博理是一座山,需要仰着头看。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生活淡泊,没有太多物质欲望,有很崇高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他依然是个谜。虽然这个谜在一点点解开。一个美国人,在美国接受过最好学校的完整的教育,也获得了律师资格,他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选择与中国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60多年,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推动他?他是一个同情正义、追求真理、胸怀极其宽广的很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在他心目中,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都不是障碍。他喜欢中国和中国人,是因为他追求人与人之间一种真挚的感情和认同,追求那种出于自然的欣赏与尊重。他是一个有理念的人。  

  他“资格”很老,但是对年轻人特别好,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的专业造诣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热爱并执着于他的工作,正义感很强,内心选择被正义感所驱动,爱憎分明,有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  

     

  人民画报:沙博理有没有说过,怎样才能做好中国的对外传播?  

  周明伟:他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两点:第一,要让外国人看得懂,听得懂;第二,要有针对性。这也是他毕生的努力。  

  沙博理的一生是对中国对外传播事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一生,是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伟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往的伟大事业中,沙博理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为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讲故事的大师。他的辞世是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重大损失。如今,外文局的一代老专家爱泼斯坦、魏璐诗、沙博理等都不在了,但他们的理念、方法、经验、为人处事的情操和高尚的专业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不朽的范例。他们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上一页12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