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老外去哪儿宁夏 >> 正文
宁夏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   2015-07-0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宁夏;对外交往
打印
纠错

  丝绸古道上的宁夏 

  宁夏与国际间的交往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汉代。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壮举中,宁夏境内震响过“丝路”驼队缓缓行进的驼铃声;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和欧亚草原古代文明等,都在宁夏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丝路”始发长安,通常沿渭水而行,穿越甘肃河西走廊至敦煌,而后再分南北两道分驰安息(今伊朗)和疏勒(今新疆喀什)最终汇聚于古罗马。由于万山阻隔,驼队选择容易通过的山口而行,宁夏固原地区便是长安至河西之间平坦易行的捷短路线之一。

  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使节、客商、僧侣多经高平镇(即今宁夏固原市)来中国者络绎不绝。北魏正光年间(520-528年),高平起义领袖万俟丑奴称帝,截获吠哒国经高平的使者及朝贡北魏的一只狮子,所以改年号为神兽元年(528年)。从波斯运一只狮子至高平,路程万余里,笼装车载,高平便是辎重通行的大道。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商贸和文化往来空前繁荣。唐代在“丝路”上长安至河西段每15公里设一驿,主要运送中外使节、各级官吏、传递公文信函。设在宁夏萧关(今固原市)驿站规模最大,其驿道穿越今宁夏境内的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

  唐末至五代,丝绸之路经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向西,由青铜峡过黄河;或经今银川,西越贺兰山,从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至肃州(今甘肃酒泉)。

  北宋、西夏、元、明、清的陕甘驿道,宁夏六盘山地区始终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

 

  “回回客”的到来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

  回族是由中国国内及国际间的多种民族成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融合形成的民族。

  “回回族”是古代中国其它民族对回纥人的俗称。回族也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由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宁夏便是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早在宋代、西夏时期,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大食人在宁夏一带经商定居。他们是回族的先民。

  十三世纪的元代,大批中亚细亚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穆斯林,被征为军士、工匠,再加上被俘虏的妇孺,与蒙古人一起,迁到宁夏平原和六盘山区屯,“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比多桑蒙古史》)。由此可见,元代的宁夏境内,既驻有回回军,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军队。

  《明会典》载,明朝下令:“蒙古、色目人氏(即回族先民)既居中国,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这本是为了对少数民族强行同化,结果由于回汉通婚,不仅没有限制回族,反而使回族人口不断增加。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千余里,尽系回庄”。回回民族的逐步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新的成员,既引进了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

 

  蒙古大汗与西夏 

  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中国西北有一个宋、辽(金)鼎立的王国--大夏,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因其地处西北黄河以西,史称西夏。西夏疆域约83万平方公里,国力强盛,军事发达,被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汗铁木真(成吉思汗)视为重大威胁。蒙古大军先后六次攻夏,最终使西夏王国在蒙古帝国的浩劫中灰飞烟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攻克西夏征途中患病死于今宁夏六盘山区。

 

  马可·波罗游西夏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于中国宋、辽、元时前来中国旅行,著称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马可·波罗在西夏都城兴庆府游历的片断。西夏国力强盛时期,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西夏,皮革、毛织是主要的手工业,生产氆氇(毛皮衣服、座垫)和毛褐(皮裘、短衣)。《马可·波罗游记》中称赞西夏织造的驼毛布为“世界最佳美”,远销“契丹及世界各地”。

 

  外国洋商在宁夏“探险” 

  1879年,驻天津英国洋行买办葛秃子首次到宁夏石嘴山“探险”。他看到当地人将羊毛沤为粪土,即赊购4万斤运往天津销售而大发其财。此为外国洋商第一次在宁夏购买资源。1880年,葛秃子在宁夏开设了高林洋行,其后其它一些国家在宁夏发展的洋行有十多家,每年从宁夏买走皮子百万张、羊毛二千万斤左右。

 

  外国传教士在宁夏 

  1879年,天主教将甘肃划为该教在中国传教的第二区,由比利时籍韩教主在凉州(今武威)设总教堂。基督教亦分别在兰州、宁夏、西宁设三个布道区。比利时传教土闵玉清、桑挂兰由绥蒙进入宁夏平罗县五堆子、新崖子一带进行传教活动。

  1883年,罗马教廷将中国塞北划为东蒙古教区、中蒙古教区和西南蒙古教区,宁夏府隶属西南蒙古教区。首任主教为比利时籍神甫德玉明,三盛公教堂为主教堂。

 

  日本僧人踏访宁夏 

  1897年11月,日本国岛根县学僧能海宽来华乘船经上海至重庆,之后徒步行历西部渝、川、陕、甘、宁、青、黔、滇8省区,行程万里,在宁夏期间,已是1900年7月,曾在隆德县停留。《能海宽遗稿》中记录了他在宁夏的见闻。宁夏留学生反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1905年,清廷增派出国留学生,全国共1140名,其中甘肃为30名,另分给宁夏驻防满营六名。1906年12月,陕甘旅日本东京留学生,从日本的报纸得知陕甘总督升允,私自将兰州至宁夏达包头的黄河航运权出售给比利时商人,学生团体致电清政府外交、邮传两部,强烈反对升允的卖国行为,要求清政府筹资自办黄河航运事业。

 

  外国“探险家”与西夏文物 

  西夏历史是千百年来被世人探寻的不解之谜。其原因,一是西夏王国被蒙古大军放火毁灭,二是史籍资料缺乏。

  但是,在中国西夏文书库--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的近万件西夏原始文献资料,1908年至1909年,被沙皇俄国军官柯兹洛夫从一座古塔中劫走,西夏文刊本和写本数达8000余号;其中,有西夏自撰的《天盛年改定新律》、《官阶封号表》等书和西夏文物100多件。

  1915年,英国人斯坦因带着“探险队”来到黑水城,再一次劫走了大批西夏文物和资料。英国学者彼得·霍普科所著《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一书中称:科兹洛夫和斯坦因“从丝绸之路上湮没了的城市和石窟中搬走的壁画、手稿、塑像和其他珍宝,确定可以说是数以吨计的。”“这一大量的中亚收集品,今天至少分散在世界上十三个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里,而其中的一些……已经糟踏得不成样子”。

 

  宁夏征收洋行税 

  1915年,外国洋行“新泰兴”、“仁记”二行在石嘴山设立羊毛加工打包厂。

  1916年,甘肃省派文豹隐到宁夏石嘴山设立皮毛公卖所,按5%税率征收洋行皮毛税。

  1920年,宁夏对洋行税率提高到15%,察哈尔、绥远强行征收过境税,洋行在石嘴山获利不多,纷纷收缩业务。

12下一页
相关文章:
宁夏固海扩灌扬水工程更新改造保春灌(组图)
灵武:点“草”成金(组图)
节前肉牛市场交易忙(组图)
羊肚菌拓宽增收路(组图)
宁夏持续移民百万“拔穷根”启示(组图)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