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故事50年 >> 正文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藏香故里喜事多
  ·   2015-07-28  ·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标签: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
打印
纠错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今年是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在党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自治 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展现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就,营造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浓厚氛围,本报组织专题 报道组分赴七地市,深入50个乡镇,通过镜头和文字,展现广大农牧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

  今日起,本网推出“跨越——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巡礼”栏目,敬请关注。

  沿318国道一路向西,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沟便在暗香浮动中呈现了。

  跨过小桥,是一片开阔的坡地。蓝天白云,远山近树,绿草茵茵,溪水淙淙。树荫掩映下转动的水车,以及水车旁堆着磨盘大的橙黄色的柏木泥,都为这里添上了美丽的色彩。

  一切的一切,无不告诉人们:这里是尼木,这里是吞巴……

  恍然间,《桃花源记》的情景似乎一一重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

  而窥探“桃花源”的幸福,还得先从藏香说起。

 

  历久弥新的藏香故里 

  “摘豆蔻,捣沉香,松柏作泥花作尘。一缕云烟梦,几代雪域情。”在藏文创始人、藏香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吞巴藏香无疑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记者到来时,加措正盘腿而坐,聚精会神地制作藏香。只见他左手握住牛角,右手大拇指挤压木泥,木泥如有灵性般从牛角的小孔里溜了出来。

  加措的吞巴罗布仁青纯手工藏香厂就位于318国道旁的吞达村。现年48岁的他从事手工藏香制作已经30多年,1995年成立自己的手工作坊,2008年成立了现在的公司,并注册了商标,年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加措告诉记者,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生产藏香。在从村子中间穿过的吞曲河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他家的藏香原材料很丰富, 以柏树主干为主料,再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水安息等28种香料按适当比例搓揉而成。很有市场头脑的加措,在自己的尝试下,做出不同 的配方,并受到顾客的青睐。

  这里虽然有着悠久的藏香制作传统,但在以前却不是谁都能随便做。比如在人民公社时期,究竟谁来做,做多少,都要有政府部门说了算。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 家觉醒了,20世纪80年代,吞巴乡群众立足于手工制作藏香,开始建起一座座藏香生产磨坊,从此,一捆捆藏香从吞巴乡生产并销售到区内外,甚至香港、台湾 等地。

  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说,从2006年开始,尼木县就把吞巴藏香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开发,在318国道沿线开发了藏香主题旅游景点、景区,以旅游业带动藏香产业发展。现在,在吞达村200多户中80%以上都在做藏香。

 

  傍着国道吃上“旅游饭” 

  “我们村是西藏第一个做村庄规划的。”说这句话时,吞达村第一书记朗杰平措满脸自豪。

  2012年5月,自治区建设厅正式下文批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西藏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村庄规划》,吞达村村庄规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不仅考虑到政府需求,更广泛融合了村民意见,尊重自然和民族文化,推动历史文化村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朗杰平措告诉记者。

  美好的蓝图展开了吞达村未来发展的图景,一切也开始随之而变。

  据了解,整个规划以“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幸福和谐之村”为定位,紧扣吞弥·桑布扎为代表的藏文与藏文化特色,传承弘扬水磨手工藏香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工艺传承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把吞达村打造成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名村,让旅游文化业成为未来吞达村的主导产业。”这是吞达村发展的方向。

  定了就要干,干就要干好、干成。

  2012年,随着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军”吞达村,围绕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环境,一系列保护性开发项目正式启动:160万 元的吞弥·桑布扎故居维修项目启动了,300万元的吞巴庄园维修项目启动了,1670万元的藏文博物馆和“尼木三绝”展示厅建设项目启动了,200万元亲 水景观步道建设项目启动了,300万元的文化长廊景观建设项目启动了,200万元的停车场项目启动了……

  “牢牢把握吞巴现有核心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资源完美结合。一方面是建立藏文字和藏香博物馆,宣传藏香、藏文字对西藏文化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是展示以水磨 手工藏香制作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藏香、藏纸、藏雕刻、藏陶、藏靴、藏戏、藏鼓等民族特色产品展示在吞巴景区,倾力打造一条专属尼木的文化长 廊。”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曲波告诉记者。

  现如今,吞达村成为我区 “拉萨-日喀则”黄金旅游线和拉萨“一环一线”精品旅游线上的关键景点,是拉萨七大优先发展旅游区之一的“尼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建设中的拉日铁路从吞达村南部通过,尼木县唯一的车站设在吞达村境内。

 

  双轮驱动致富路更宽 

  一子落而满盘活。科学的规划,让古老的村庄走进了发展的新天地。

  “旅游产业和藏香产业是吞巴乡的特色产业,通过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塑造吞巴品牌形象,从而带动藏香制作等其他相关产业协作联动、共同发展,形成旅游、藏香良性互动、互为依托,双轮驱动引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吞巴乡人大主席米玛说。

  当地农牧民群众不仅热烈欢迎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自己也积极投入到开发过程中,依靠尼木藏香独特的藏香制作工艺,生产制作藏香,在西藏乃至国内具有很高的藏香品牌价值。

  “景区的设立就是为藏香产业的发展和藏香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和平台,为藏香及相关文化产业带动周边百姓经济发展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同时,景区也积极吸 纳本地百姓就业。在今年,公司计划编制100人,其中90%以上是本地人。今后随着公司效益的增大,我们还计划让村民入股,大家共同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和发 展中来。”张曲波说。据了解,仅去年景区年接待旅客达75万余人次,营业收入270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300多万元,

  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最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艺术之乡”等殊荣的不断获得,吞巴景区知名度日渐扩大。村民们也更加自信,更有思 路了,不少人开设了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吃上了“旅游饭”,传统手工藏香的销售也是节节攀升,连藏鸡养殖也快速发展起来了。

  “现在,仅新开的茶馆就增加了5家。”扎西作为村里最资深的茶馆老板,近年来的收入不仅没有因为同行的介入而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游客越来越多,生意 也跟着水涨船高。现在有的驴友来了不想走,我这里还可以提供简单的住宿。”而据了解,功能更为齐全的现代化宾馆已经在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 规划中了。

  不仅仅如此,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还在公路沿线和农牧民群众庭院里广泛种植格桑花,力争整个吞达村变成格桑花的世界,在景区形成一种以格桑花为主的“百花争艳”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办中国拉萨国际高原格桑花节,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公司负责人说。

相关文章: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尼玛(组图)
林芝桃花次第开(组图)
西藏各界群众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组图)
高原春耕第一犁(组图)
安置点里过藏历新年(组图)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