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50年难忘瞬间 >> 正文
中国人登山九大感人瞬间
  ·   2015-07-28  ·  来源:新华网
标签:珠穆朗玛峰;登山;西藏
打印
纠错

  五、(感人瞬间之五)“车子已经启动,已被亲友抱回家的小拉姆还是哭喊着跑了出来,抱住爸爸不松手。仁那紧紧地抱起女儿亲了又亲,泪水打湿了拉姆的小脸蛋。”

  ――摘自新华社记者1999年4月20日发回的《夫妻携手登珠峰》

  (背景)1999年5月,西藏登山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并在顶峰上成功点燃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这次活动创造了多项登山纪录。

 

 

  1999年5月,西藏登山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并成功点燃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在登山队中,32岁的仁那和29岁的吉吉是夫妻,两人于5月 27日同时登上顶峰,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这是仁那(右)和吉吉站在珠峰顶上共同展开国旗。新华社发

 

  (回 放)4月20日,以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为主体的“圣火采集队”就要离开拉萨了,数十名队员家属在欢送亲人远征,紧抱女儿的仁那和妻子吉吉引人注目。吉吉 文静地依偎在丈夫身边,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多年来,他们第一次携手攀登同一座山峰。女儿拉姆央金才4岁多,抱着爸爸的脖子不肯松手。

  道不完的别离,诉不尽的牵挂。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勇士即将启程。年轻的吉吉早早就钻进了越野车,害怕听到女儿那令人心碎的哭声。

  5月27日,当登到离顶峰只有20米左右时,仁那停住脚步,拉着吉吉的手一起登上顶峰。仁那、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当时与仁那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的?”

  “是!”

  “拥抱了吗?”

  “拥抱了!”

  “亲了吗?”

  “亲了!”

  吉吉说:“终于到顶峰了,我一屁股坐在雪坡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想哭。”

  上午10时,吉吉和桂桑一道,迎着朝阳,高擎金黄色的火炬,伸向聚光器,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庄严地聚光点燃火炬。淡红色的火苗顶着阵风,在银白的世界之巅顽强地跳动。

  下山的时候,吉吉速度有点慢。仁那问她能不能快点,她说要慢点下,“要活着回去见女儿”。

  (点评)泪水,是生命乐曲中最真切、最震撼的音符。登山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出征,几乎就是生离死别。但为了把难舍的泪水、苦别的泪水化作重逢的泪水、胜利的泪水,中国登山人义无反顾。

  六、(感人瞬间之六)“‘公元2000年5月21日中国第一位只身登上珠峰的黑龙江人阎庚华永垂不朽——黑龙江电视台攀登珠峰报道组立’ 在珠峰大本营的山坡上,这是新添的悼念登山者的墓碑。”

  ――摘自新华社记者2000年5月27日发回的《魂断珠峰》

  (背景)2000年5月,黑龙江勇士阎庚华在登顶珠峰后不幸罹难。他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单人挑战珠峰第一人。

 

 

  这是1999年阎庚华攀登珠峰8000米后撤到海拔5200米时的照片。新华社发

 

  (回放)5月27日,珠峰大本营。忧心的牵挂和急切的等待,漫长的6天过去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老阎走了!

  从 21日凌晨与大本营有过一次简短的通话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听到他那浓浓的东北乡音。几天来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老阎有消息吗?”大家一次次地眺望那 顶天立地的珠峰,渴望透过浓密的云层,看到他与风雪搏击的坚强身躯,期盼再次看到他戴着眼镜、留着长发、身材瘦削的身影。

  1999 年,阎庚华就曾来到珠峰,登达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知道登山是“死亡边缘的运动”,但他并不怕死亡,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胆 量、有勇气向世界第一高峰挑战。他说要用攀登珠峰的行动,实践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是他终生的理想和追求。

  在 2000年登顶前的一次电视直播节目中,女儿对着镜头中的爸爸说:“我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的父亲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七尺男儿阎庚华在大本营流着热泪保 证,他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取得登顶的成功,等回家后,陪女儿去公园玩。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许诺,竟成了女儿永久的梦想。

  (点 评)阎庚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完成了一次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登山壮举。他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需 要有一种挑战命运、探知未来的勇气。阎庚华的标本含义在于他是一个探险精神的实践者,一个具有精神张力的壮士。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
你好,世界新高程!
“心安,这里有家的味道”——探访珠峰大本营测量登山营地
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
远眺珠穆朗玛峰(组图)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