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50年难忘瞬间 >> 正文
中国人登山九大感人瞬间
  ·   2015-07-28  ·  来源:新华网
标签:珠穆朗玛峰;登山;西藏
打印
纠错

  二、(感人瞬间之二)“他们忘记了疲劳,立刻打冰锥,拉绳索,大家一齐动手,首先把三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牢牢地竖立了起来,然后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拍摄了电影、照片。”

  ――摘自新华社记者1975年6月5日发回的《英雄们再次登上地球之巅》

  (背景)1975年,在中国经济和体育都暗淡的年代,英雄的中国登山人再次登临地球之巅,用事实回应了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人1960年登顶珠峰的质疑,成为当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鼓舞人心的事件。

 

 

 

  这是1975年5月27日,我国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新华社发

 

  (回放)1975年5月26日,8000米上空刮起十级大风,把登山队员们堵在帐篷里出不来。下午3点半,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顶着狂风,攀登到“第二台阶”顶部,架设金属梯。

  第二台阶是一段10多米高的岩壁,坡度约六、七十度,海拔在8700米左右。在这个高度施工作业,史无前例。4位队员轮番作业,耗费大半天时间,用岩石锥和绳子把从大本营背上来的金属梯固定下来,为登顶创造了条件。

  索南罗布说:“那时氧气不多,高空风又大,尽管工作时很费力,喘气很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

  27 日晨,男女队员开始突击,八九级的大风卷着坚硬的雪粒扑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断续出现的冰坡又滑又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中午,在离顶峰大约 五、六十米的地方,贡嘎巴桑由于极度缺氧,两次昏迷倒下。索南罗布立刻给他戴上氧气面罩,让他吸上几口氧气,待其清醒后,队伍接着前进。14时30分,9 名运动员终于登上了顶峰。

  他们竖起觇标,分头打取岩石标本和冰雪样品,测量覆雪深度。女队员潘多在仅有1米左右宽的珠峰顶部冰雪上,躺了六、七分钟,配合心电图遥测。9名队员在珠峰顶上停留70分钟,进行了11项工作,再次创造新的登山纪录。

  (点 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次登山活动中,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滑坠牺牲,给登山队带来沉重打击,还有许多人受伤、得病。但登山队员们并没有 被挫折所击倒,抓住最后一次机会登顶成功。藏族姑娘潘多也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再次登顶珠峰成功给同胞们带来的巨大鼓舞是 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的。

  三、(感人瞬间之三)“今天我一个人爬也要爬到8300米的高度。”李致新步履艰难地一步步地向上攀登……

  ――摘自新华社记者1988年5月5日发回的《跨越地球之巅》

  (背景)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组成联合登山队,双跨珠峰。这次登山带有浓烈的改革开放的烙印。

 

 

  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组成联合登山队,三国联合登山队员从南、北两坡成功跨越珠峰,完成了世界登山史上的一项创举。这是1988年5月31日,中 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中方登顶队员(自左至右)次仁多吉、仁青平措、大次仁、李致新胜利归来,受到首都人民热烈欢迎。新华社发

 

  (回放)1988年4月15日晨,白色的云雾在山峦间萦绕。在珠峰北侧7028米营地坚持两天两夜的中国队员次仁多吉、加拉、洛则,背上氧气瓶和食品箱向上攀 登。为入选突击队,他们想一天之内赶到8300米的高度,显示自己的实力。下午14时10分,他们一鼓作气登到目的地,5个小时后安全返回。汉族大学生李 致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上午,经过5个半小时的行军,也登达了8300米高度。

  齐米和加措两位像铁打的藏族小伙,在大风、严寒、疲劳和死神面前从未掉过眼泪,却因未能入选突击队,在众人面前伤心地哭了。

  5月5日8时43分,北侧的次仁多吉、日本队员山田升和尼泊尔队员昂·拉克巴离开突击营地向主峰冲击,经过4小时的顽强搏斗,次仁多吉终于第一个登上峰顶, 并在顶峰等待、停留99分钟,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北侧中方队员李致新也于14时20分成为本次活动的第四名胜利者。

  15 时53分,从南侧突击营地出发的中方队员大次仁、尼方队员安格·普巴和另一名中方队员仁青平措也相继登上了顶峰。随后,3名日本电视摄影记者也上来了。至此,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终于在地球之巅会合了,实现了南北双跨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壮举,在世界登山史上留下辉煌的印记。

  (点 评)梦想创造神奇。提出北上南下、南上北下双跨世界最高峰的梦想需要勇气和灵感,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则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超凡的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新 一代中国登山人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也难以实现这种高难度的登山壮举,双跨珠峰的经典意义也许就在 这里。

  四、(感人瞬间之四)“走在前面的边巴扎西突然听到身后的声音不对,还没等他回头,就见大齐米同拉巴从身边滚下去……一直滚出了40多米,他们才停下来。他们发现,三人离一个很深的裂缝只有不到4米了!边巴扎西从雪里滚出来,一瞬间似乎看到了刚满周岁的小儿子。”

  ――摘自新华社记者1992年11月3日发回的《南峰有灵亦为你歌》。

  (背景)为纪念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两国高层共同倡议发起攀登南迦巴瓦峰的活动,这是中日联合登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为纪念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两国高层共同倡议发起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动,这是中日联合登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是1992年10月30日12时零9分,中日联合登山队A组队员胜利登上南迦巴瓦峰,藏族队员边巴扎西激动地把国旗举在南迦巴瓦上空。新华社发

 

  (回放)1991年秋,中日联合登山队突击到海拔7460米处,攀登流雪槽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次仁多吉突然发现流雪下来了。情况危急,他坚定地站在原地,面 向上方顶住,以让后面的队友陆续下撤。次仁多吉感到雪一股股地顶到自己身上,越积越厚,甚至已经开始从他的肩上漫过,但他不能动,否则后面的队友非常危 险。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次仁多吉还是一动不动,整整一个小时。

  等队友们撤到安全地带,喊他下撤时,他的脚已全然没有了知觉,后来也因此截掉了右脚脚趾。

  1992年秋,次仁多吉再次出现在南迦巴瓦。“我不甘心,我一定要登上南迦巴瓦峰,”次仁多吉说。

  10月6日中午,南峰海拔6280米处发生大流雪,边巴扎西、大齐米、拉巴被埋在雪里,所幸的是他们很快爬了出来,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10月30日,A组6名队员正式从海拔7650米处的突击营地冲顶。这是队员们连续第八天艰苦的登山活动。两小时后,他们在顶峰下遇到一条大裂缝。尽管前面就是顶峰,但由于没有主绳,中日队员只能相互保护,在陡峭的冰坡上缓慢行动,攀登很困难。

  12时9分,电台里突然传出加布略带嘶哑的惊喜呼声:“我们到顶了!我们到顶了!”南迦巴瓦这座处女峰顶,首次映现了11名中日登山勇士的身影和飘扬在蓝天白雪之间的两国国旗。

  (点评)南迦巴瓦峰气候多变、山体陡峭,号称全球攀登难度最高的山。在日本队员大西宏遇难后,两国队员不畏艰险,合作登顶成功。攀登南迦巴瓦峰,才知道死神一直如影相随,但仍一次次把生的希望留给队友。中国登山人,拥有最高贵的灵魂,最无私的品格。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
你好,世界新高程!
“心安,这里有家的味道”——探访珠峰大本营测量登山营地
中尼元首共同宣布珠峰“身高”有何深意?
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
远眺珠穆朗玛峰(组图)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