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共和国之子 >> 正文

与共和国共成长:从沃野至汪洋 看祖国能源新风光

《北京周报》记者 张莎莎  ·   2019-08-1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电力工业;财经
打印
纠错

8月5日,内蒙古赤峰市塞罕坝风场沿途。(张莎莎摄)

  海水火焰,烈日疾风——是能源之旅的初印象。

  近日,记者跟随国资委新闻中心采访团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和广东省,探寻祖国能源事业发展足迹。一路向南,看祖国能源新风光,此行初印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几十年来,这背山向水的两方土地,已不再单单是孕育我国能源事业萌芽的沃土,更藏尽了能源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点滴。

  建国以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电力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建国初期,我国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居世界第21位;年发电量43亿度,居世界第25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电力生产能力高速增长。2011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截至2018年,我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8.99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度,居全球首位。据上半年数据,全社会用电量的85%来自于三次产业,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稳居全球首位。

 

少了它,北京的夜晚就少了四分之一的灯火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唐托克托电厂一座冷却塔上方飘出白色水蒸气。(张莎莎摄)

  提到电力工业,就不得不谈谈燃煤发电。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火力发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全国占比72.72%。为了看看我国“发电大户”的成长轨迹,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世界在役最大火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厂(以下简称“托电”)。

  远远望去,十几台机组的巨型烟囱和冷却塔庄严整齐地矗立在道路两旁,上空飘出一缕缕白色的水蒸气,它们仿佛在驻守着昔日荣耀,又仿佛在召唤火电新时代。

大唐托电全景(托电供图)

  大唐托电总装机容量672万千瓦,年发电能力400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塔吉克斯坦2018年发电量的两倍,柬埔寨2018年用电量的4倍,是首都供电的功臣。“少了它,北京的夜晚就少了四分之一的灯火。”这已成为托电人引以为傲的谈资。

  “就北方地区当前电力能源结构来看,火电在目前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大唐托电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程建明介绍。然而他也谈到,传统的燃煤发电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节能降耗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企业纷纷致力于环保改造,现在的火力发电相比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据报道,目前中国的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装置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且总体的治理技术比肩世界先进水平。

  以大唐托电为代表,截止2018年底,托电12台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达到烟气超低排放标准。大唐托电发电部副部长方亮举例说,2018年全年,托电全部12台机组燃煤近2100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型煤矿。但烟尘排放量仅为410吨,平均到每一台机组烟尘排放量只有30多吨,一辆卡车就可以拉走。同比2017年减少了38.6%。

 

风一样的速度,海一般的潜力

内蒙古赤峰市塞罕坝风场一角。(张莎莎摄)

  近年来,中国风电已连续多年新增装机居全球首位。风电成为仅次于火电、水电的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大主力电源,也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了解祖国”风的事业“,记者从内蒙古榛子山一路“追风”到广东省南鹏岛。感受海陆两地的大风呼啸,探访我国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发展故事。

  “一二三月雪封山,四五六月不胜寒;七八九月连阴雨,十月飘雪到明年……”这是人们对内蒙古塞罕坝气候的描述。塞罕坝全年5-6级风以上天数有300多天,无霜期只有3个月,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积雪没过膝盖是家常便饭。即便是在小风期,记者在榛子山头还是可以感受到大风的威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始建于2004年的世界最大在役风电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大唐塞罕坝风电场创下了高寒地区风电建设的奇迹。

8月5日,牧民放牧经过塞罕坝风电厂。(张莎莎摄)

  “风电在零几年的时候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全国来说都没有一个成熟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原班的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厂和电网公司的专家,但是风电发展无法照搬火电经验。”大唐新能源赤峰公司集控中心副主任李硕回忆道。“当时恰好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期,就是风机投产之后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内有一个质量保障期,这个时期内风机设备是由厂家进行维护的,我们利用这个空档期去我们第一批机组的设备厂商丹麦维斯塔斯的工厂和基地进行学习。那段时间是夜以继日的,第一批风电人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机组的维护技能。”

  塞罕坝风场第一批风电人宿舍,工作人员说当时的风电人睡觉需要盖一层电热毯铺一层电热毯。(张莎莎摄)

  目前,大唐塞罕坝风电场已累计实现装机152万千瓦,共安装14种类型风电机组1136台。在这些机组中,早期的风机全部来自于进口,2007年开始使用国产风机,到现在国产风机占比达到了58.9%。

  中国风能协会对历年风电装机数据进行比较,从早年外资品牌风机的垄断地位到中国自主品牌风机一统天下,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17年,外资品牌风机在中国风电市场的占有率已不足4%。

塞罕坝风场沿途。(张莎莎摄)

  李硕告诉记者,国内企业是从零几年开始制造风机的,而一些国外制造企业比中国起步早十几到二十年。2010年前,全球前十的风机制造企业中都没有中国企业,而现在全球第二第三名的风机制造商都来自中国。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迎头赶上,并且在翼型设计等方面拥有自己的优势,另外金风科技的直驱风机也区别于国际主流风机做出创新和改造,引领行业的发展。

  除了国产风机数量的增加,2017年塞罕坝风场开始使用无人机作业。“以前排查故障要使用望远镜或者爬到40多米高的风机上,现在使用无人机就可以清晰的确定故障点。”大唐新能源赤峰公司塞罕坝风场运维员李闻宇告诉记者。此外,以往需要人工攀爬47米到达风机顶端进行高空作业,现在也开始使用自动升降设备了。

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无人机操作。(张莎莎摄)

  塞罕坝之行结束后,记者团漂洋过海来到了广东省阳江市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目前国内离岸最远的在建海上风电工程。该项目于2018年10月15日海上主体工程开工,预计2020 年底实现全场73台机组并网发电。

8月7日,广东省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海上升压站成功吊装。(张莎莎摄)

  当前,3号风机已吊装完毕,16台风机桩基基础施工,陆上集控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另外,就在记者团到访的前一天,目前国内最重的海上升压站吊装完成,其上部模块便重达2977吨。

南鹏岛海上风电场3号风机。(张莎莎摄)

  中广核新能源阳江南鹏岛项目部员工梁远铿告诉记者:“海上风电项目相比陆上风电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另外受天气因素影响全年施工时间有限。但是海上风力更大、发电能力更强,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行业专家表示,与陆上相比,海上风速高15%—40%,年运行小时数达4000以上,能多发50%—70%的电能。

8月8日,记者乘坐“吊笼”去往“创力号”施工船参观。(张莎莎摄)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全球能源转型路线图2050》的预测,2050年,全球总发电量的35%将来自风能,而2018年仅有5%的发电量来自风能。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约60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约为10亿千瓦。海上风电在全球风电领域的占比正日益提高。发展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

 

“神经中枢”不再受制于人

广东省阳江市阳江核电站一角。(张莎莎摄)

  “三面环山,一面环水,6台机组下面是一块完整的花岗岩。”这是中广核阳江核电公关宣传主任王开元向记者描述的阳江核电站的选址情况。“14米高的防波堤可以有效削弱并抵御海浪,核电厂址大陆架向外延伸,近海海域深度只有数十米,水深不足以发生海啸;,此外,核电厂址下方是完整的花岗岩,厂址远离地震断裂带,根据监测及历史数据,当地历史上从未发生强震,阳江核电站选址进行了充分考虑,能够保证安全稳定运行。王开元所提到的就是面向中国南海的目前全球最大的在运轻水压水堆核电基地——阳江核电基地。该基地从1988年开始选址,始建于2008年,2019年7月6台机组全部投入商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核电经历了从完全依靠进口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越式发展。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在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9 年春季国际高峰会议上指出:2018年,我国核电全年新投产8 台机组,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三。

  以阳江核电为代表,该项目采用我国自主品牌CPR1000技术,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5%,六台机组平均国产化率为83%。

  2010年,被称为核电站“神经中枢”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DCS)通用平台——和睦系统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阳江核电5号机组是我国首个使用系统的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核电站“神经中枢”中国造,使得我国在这一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阳江核电站一角。(张莎莎摄)

  核电是一种兼顾安全性、经济性、环境友好的清洁、高效能源。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核电发电量为1600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为4.75%,增速高达23.1%,远超风电和光伏增速。然而,刘宝华指出截至2018年底,全球在运核电机组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0.3%。可见中国在核电发展方面扔有很大的空间。

  4天行程,走过北疆的沃野和南国的汪洋,记者对祖国能源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略见一斑,然而这只是70年来我国能源业发展的小小缩影。未来,祖国能源,风光无限,指日可待。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