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军史沿革 >> 正文

军衔的故事

张乃千  ·   2017-07-24  ·   来源:中国网
标签:军衔;建军节;军史沿革
打印
纠错

  军衔,是区别军人等级、权力责任以及待遇的符号和标志,通常钉缀于肩章或领章等处,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了军衔制。

  说起我军军衔的故事,由于创建之初艰苦的战斗环境,甚至都不能保证军服样式颜色的统一,根本谈不上实行军衔制。后来随着我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军事斗争需要,我军的军衔才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

  迄今为止,我军正式实行过两次军衔制。1955年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实行军衔制度,就诞生了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到了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再次获得批准,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军军衔的故事。

 

战争年代的多次酝酿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之一。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

  说起我军的军衔,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建国后的产物,其实早在战争年代,我军就曾经两次酝酿过在全军实行军衔制。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确实是没有军衔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的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等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

  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政治部曾提出我军要“采用官阶制度”,到1939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部正式公布了各级职务的基准军衔,依照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为6等16级,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当时,一些高、中级指挥员的档案记载中确实曾出现过军衔,少数高级干部还曾佩带过缀有金星的中将、少将领章。例如,贺龙、萧克等就被授予中将军衔,王震等就被授予少将军衔,贺丙炎、宋时轮等就被授予上校军衔。

  但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并未在全军普遍实行军衔制。尤其是到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授衔工作也难以继续进行下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苏联红军要求配合东北行动及我军派往各地的军事调停处代表与国民党军代表进行平等工作,我军也曾对个别人员进行了临时性的授衔。

  此后,我军也曾计划加速实施军衔制,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甚至制定颁发了《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对我军军官士兵军衔等级区分做出了明确规定,尤其具体到军长、政委为上将; 副军长、副政委为上将与中将;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为中将;旅长、旅政委为少将;团长、团政委为上校;营长、教导员为少校;连长、指导员为上尉;战斗小组长等为上等兵;老战士为一等兵;新战士为二等兵等具体规定。

  然而,此次评衔工作开展不久,全面内战爆发,评衔工作也被迫停止。

 

怀仁堂的星光闪耀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怀仁堂星光闪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隆重举行,进而拉开了我军正式授衔的序幕。毛泽东主席亲自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七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

  次日,国防部举行授予校官军衔典礼,彭德怀授予在京部分校官军衔,随后在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各军区相继举行的授衔典礼上,将官、校官、尉官军衔以及士兵军衔也被隆重授予。

  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共设6等19级。主要是参考苏联、朝鲜等国军衔特点,结合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的情况而设置的,具有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特征。尤其是我军许多高级将领经历几十年戎马生涯,授予高衔是众望所归。

  其中元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三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两级:上等兵和列兵。

  自1955年10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开始佩带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并按新的服装制式着装。

  1955年授衔时,人民解放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为安排十几万副排职干部而暂设)以上军衔,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时,全军共授将官以上军衔人员1614名。这其中,军衔等级设置与军队规模大小、编制级别以及国家政治制度和民族传统等密切相关。

  但1955年授衔后,军衔制度并不完善,存在着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严重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军衔制实行了几年之后,由于晋升制度执行得不严格,多数军官的军衔不能正常晋升,实际军衔低于编制军衔的现象有增无减。

  同时,当时不少人对军衔制度存在偏见,认为军衔制是教条主义或资产阶级的东西,不符合我军实际,取消军衔制度的呼声渐高。

  到1965年正式取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我军官兵摘下了55式帽徽、军衔肩章、领章、军兵种和勤务符号,开始佩带全红五星帽徽和领章,从此结束了实行十年的我军首次军衔制。

 

戴上军衔再出发

  改革开放后,我军也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当时未实行军衔制的我军遇到了诸多问题,恢复军衔制再次被提上议程。

  1980年3月军委扩大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恢复军衔制,到1988年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衔制度正式诞生了。

  在新军衔制度下,军官军衔设3等11级: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军官按专业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军衔少尉至上将;二是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少尉至中将。士兵军衔设3等7级:军士长、专业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和列兵。

  在1988年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数年实践之后,于1994年作了部分修改,一是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二是提高了师职以上职务等级的编制军衔,将原来的一职三衔全改为一职两衔,三是各级军官取消了基准军衔,四是提高了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军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其中,1988年首批授衔以来,我军的一级上将军衔一直设而不授,根据我军军官队伍的实际和目前处于和平时期的情况,军衔等级不宜太高,所以上将军衔成为了我军的最高军衔等级。

  这之后,我军还对士兵的军衔等级进行了多次调整,目前我们看到的“兵王”就是大名鼎鼎的一级军士长。

  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的军衔制,早已不是对1955年军衔制的简单恢复。相比于上一次军衔授予,我军的历史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我军绝大多数现役军官基本都是在和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较少有开国元勋们那样的特殊经历,同时军队员额的压缩也导致了编制等级减少。

  参照大多数国家较为成熟的军衔设置,我军决定不设大元帅、元帅、大将、大尉等军衔。新的军衔制也没有像1955年军衔制那样对每一具体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而是按军官职务等级编制了军衔。

  目前,我军正处于改革强军的关键时期,我军的军衔制度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相信随着我军改革强军征程的不断迈进,我军的军衔制度也将更加完善发展。(作者系中国网军事观察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